第二百八十五章:开源

    ps:有人质疑前面吴王的称呼,老五在洪武十一年之前都是封的吴王,后来才改成了周王,所以叫吴王没有任何问题。史料记载的是这样,我前面也写错了。

    “别,我可不是你爹,你爹是我哥。”朱棡摆手,赶忙否认。

    朱棣也乐呵呵的笑道:“大侄子,这儿没外人,叫叔就行。”

    大侄子,我去你的大侄子!

    李景隆本想硬气一下,抬头便看到朱棡笑意盈盈的眼神。

    他此时好生后悔,前年为什么要带晋王去醉梦楼里潇洒。

    还美名其曰采风。

    采的什么风。

    见李景隆憋屈的表情,众人也哈哈大笑起来。

    李景隆来了之后,倒是了解了一桩朱棡的烦心事,他不想跟那些商贾打交道,这些人太奸诈,自己不够狠毒啊。

    朱棡想起这事就止不住叹气。

    自己这该死的温柔。

    这事还是让李景隆去吧。

    安置接近尾声,草原人也开始过起了正常的日子,虽然还有很多人不习惯,但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正面的抵触大明的管制。

    源源不断的无烟煤跟各种物资朝着集宁搬来。

    除了两万边军,刘惟俊还从太原周边调集了六千匠籍的劳力前来修建城池设置。

    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

    但朱棡之中,这个繁华只是表面,一切都是源于自己的钱包还撑得住。七十万贯如今只剩下三十万,已经有几十万的钱财花了出去,虽然还在自己钱包里,但迟早都要交付到劳工和材料成本上面的。

    “牧民如今还有多少羊?”

    朱棡问道铁铉。

    铁铉连迟疑都没有迟疑,径直道:“四个区合计有三万多头,他们在墨月城的时候吃了不少。”

    朱棡愣了下。

    “羊毛呢?”

    “应该各家都自己有所保存吧。”铁铉道。

    朱棡给了一旁的张玉一个眼神,张玉立即下去询问此事。好在这些蒙古人也不傻,羊毛是过冬的好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留有一两百斤,用麻袋捆着。

    这么说来,这些牧民就有近三十万斤羊毛了?

    “那迁徙的时候怎么看他们走的那么轻松?”铁铉有些震撼。

    朱棡笑道:“是我们小看了游牧民族了,相比较于汉人生活物资的繁重,游牧百姓多数是马背上讨生活的,他们的迁徙能力,是汉人难以企及的。”

    有羊毛那就好办了。

    朱棡从系统里换了一个手摇的羊毛纺车,这个机器可以将羊毛经过抛散、梳毛、纺线、捻线,最终成为羊毛线。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他们是将羊皮带着毛制作成皮袄,软化内里的羊皮以达到可以做成衣服的软硬程度。这在古代被称之为皮子,也是蒙古人最常交易的货物品种,深受汉人的喜爱。

    在明清两朝,基本上北方和南方的货物贸易都是靠着这些皮子做支撑产业的。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汉人说的锦袍。

    也就是以锦布做皮,内里填充羊毛的袍子。在清朝影视剧之中看到的那些孩子穿着肥大的锦袍,就是用羊毛做的填充,而且还的是富贵人家,寻常人家的袄子那都是用青布做皮,内里填鸭绒跟柳絮。

    这两种方式确实都能起到御寒的效果,而且效果非常好。

    但第一种皮子的方法不是长久之计,每一次取皮都要杀羊,在羊羔繁殖能力不高的现状,卖的皮子都要一点点攒下来。

    而且皮子是看年份的,放久的皮子毛硬还稀少,泛黄,卖不起价,所以蒙古人一赶上卖皮子,都是成堆成堆的杀羊,这种方式,太亏。

    再说第二种,卖羊毛。

    还是最简单的一点。

    不值钱。

    汉人从他们手里花费低价就可以收购羊毛,拿回去加工一下就做出了锦袍,卖高价。

    缺点在于过于肥大,穿起来跟狗熊似的,行动不便,所以一般都是上半身套个马甲的形式。

    有人要说为什么蒙古人不自己做锦袍?

    他们一没锦布,二没渠道销售,做出来也只能摆着看。低价卖给商人又亏本,一来二去只能卖羊毛。

    但朱棡所想到的毛线不一样啊。

    毛线这东西织出来的毛衣轻便又保暖,关键是不止能织毛衣,还能织帽子,裤子,往内里穿一件再在外面穿件长衫,轻便能力也有了。

    这种方式又可以不杀羊,又可以带动地方产业,还能推动海外贸易。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193993/3288936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193993/3288936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