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福运医妃旺夫命,王爷越宠江山越稳 > 第283章 城郊的初秋和长安的八卦
    沈冬素将给陈星耀的信送出,又叮嘱月见,他若从济州陈氏来到幽州,这一次就带他进王府,见他一面。

    当然,见完面沈冬素会毫不留情,让他赶紧滚回长安!钦差使团在幽州久留是什么意思?

    她假意陈方之事生陈星耀的气,同时表现出像普通女人受气之后一样的,不讲道理。

    就是不让钦差使团进城,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他们亲眼看到,繁华的幽州城。

    特别是工匠学院、万书阁、商会等地,她现在依旧保持着,每个月给皇上写一封哭穷信,以此来要军资。

    若是钦差团将幽州的真实情况带回去,她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哭穷了。

    并且,还得防着钦差去基地,晒盐法她现在可不打算公布,另外海商还在朝廷的禁令之中。

    姜氏海船每天都有进港的,没被上面人瞧见,朝廷听到一点风声,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姜氏之前申请过,走海运给幽州运送捐赠的物资。但若让钦差团发现,那海船主要是用来经商的。

    太子党绝对会揪着不放,毕竟以前海上的生意是卢家掌控,卢家倒了之后,海上的贸易被姜家占了过来。

    反正她尽可能地,把钦差使团挡在幽州城外,本以为他们查清了案子,会很快离开。

    毕竟长安的官员,没几个喜欢在边关久留的。结果也不知道陈星耀在想什么?

    案子已经查完了,他竟然跑到济州陈家去住着不走了,住得越久,打听到幽州的详细就越多,于她越不利。

    她甚至怀疑陈星耀一直不肯走,就是故意的,不敢光明正大地说,一定要进一趟幽州城。

    才用这种磨磨耐耐的方式留在这里,等她自己急起来,请他到王府一见,然后才肯走。

    所以这一次,她手书一封,一定要把陈星耀赶走。

    随着八月的到来,幽州城的百姓开始忙着一年两次的丰收季。

    又是一轮的工坊大规模放假,新兵去支持城外的乡镇百姓。

    所有军囤地,军民男女老少齐上阵,连小学堂都放十天的秋收长假,帮家里秋收。

    在这个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的年代,夏收麦是跟暴雨抢时间,秋收稻则是跟寒流抢时间。

    有一年八月初天气还是秋老虎,十分严热,百姓收稻的动作慢了些。

    结果才月中天气突然转寒,收回来的稻谷还没来得及辗谷粒,全部一起堆成堆,拿麻布盖着。

    不料因为里外温差太大,闷了几天,谷子全部发芽,百姓茫然又绝望,哭泣声响彻四野。

    那时候还没有官府来帮忙抢收,官府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催收秋税,刮地三尺地收秋粮税。

    百姓眼看着交不上税,要被抓去服徭役,充官奴。又想到即将到来的寒冬,缺衣少食,一家人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

    被迫或是典妻鬻子,或是举家抛弃田地和家园,成为流民逃入山林。

    再或者全家典当给某个士族,成为其佃户或家奴,以逃过此劫。

    而更可怕的是,哪怕好不容易交上了秋税,存了全家人过冬的粮食和柴火,结果却遇到前来打抢杀掠的鞑子……

    幽州百姓就这么暗无天日的,麻木绝望地过了一年又一年,人命跟地里的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直到凌王的到来,鞑子入侵和秋税的情况有了缓解。

    而随着凌王妃的到来,则是过冬的粮食和物资,再也不缺了。

    现在不光有富余的囤粮,便是漫长的寒冬,也不会只能猫在家里避寒熬日。

    而是可以去工坊做短工,挣的钱不光能让家里过个肥年,明年春天买粮种、租耕牛农具。

    若家里有几个青壮劳工的,一年攒的银钱还能修房子,多去开荒几亩地。

    这般良性循环,凌王妃来幽州都没几年,可幽州百姓的日子,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幽州的情况特殊,单凭朝廷给的军资,根本不足以支撑养这么多士兵。

    而凌王远征又将幽州的仓库给掏空了,毫不夸张地说,粮仓里面能跑马。

    老鼠宁可去平民百姓家,也不愿意在幽州官府的粮库安家。

    夏收粮税,也只够支撑这半年,全城基建所用。勉强撑下去的,还是靠王妃做生意赚的。

    沈冬素已经好久没向姜家要现银利润,所有分红全部转为粮食,姜家的船来幽州,十艘有九艘带的是粮食。

    官员们战战兢兢,私下感叹,便是荒年,官府的粮仓最少也要有三年的存粮,才能应对流民危机。

    而幽州的粮食总是不够,士兵在增多,百姓在增多,开荒的田地头一年收成极少,流民初来,都是要靠官府养着。

    所以幽州全体成员,上至王妃和官员,下到贩夫走卒,都对秋收重视不已。

    连庞先生都带着那三个同窗夫子,去试验田收割。

    夫子们本来不愿意,结果一听这试验田,是王妃育的苗,王爷插的秧。

    现在王爷远征,王妃有孕,这秋收的重担就落到他们头上了。

    庞先生夸张地说,想收试验田的官员多的是,还是他拉着老脸把这个活给抢了过来。

    这试验田的数据可是要留存史记的,也就是秋收人员的名字会和凌王、凌王妃一起留记。

    这下子那三个夫子都来劲了,还不许书童下田,亲自拿镰刀收割。

    也是头一回流程性地感受到秋收的不容易,农民的艰难。

    也越发敬佩凌王妃,虽然已经身居高位,可对于田地的喜爱,还是没有变的。

    沈冬素虽然人没下田,可担忧一点没少,每天晚上看星星,早晚看云霞。

    甚至还会翻石头看蚂蚁搬家,月见很无奈:“王妃,单凭这些是不能准确预测天气的。”

    沈冬素轻叹道:“我当然知道,只是有个大概也好啊。”

    穿越至今,她想念过马桶和柔软的厕纸,想念过方便的查询工具,想念过美食,想念过前世的一切。

    唯有此刻,她最想念的就是‘天气预报’。

    不光要观察天气,她还要看每块试验田的数据,特别是和凌墨萧一起耕作的那一块田。

    当时百姓是不相信育苗插秧法的,直到后面那块田的秧苗,比别的田长得都要粗壮,百姓才信了。

    有些人赶紧现学现做地试种了几块田,有些人则怕已经误了春播,种了也没收成,准备明年再学。

    当听说庞先生带着几个夫子去收那块田时,沈冬素笑了,还真是全民大抢收啊!

    除了巡逻和站岗的士兵,估计全城人参与秋收了。

    当那块试验田的数据送上来时,除了沈冬素,所有经手的人都惊呆了。

    那块田用的是普通的稻种,除了耕耘的更加细腻、肥料充足,唯一试验的就是用育苗法。

    今天全部收割之后,称量为亩产五百六十斤。

    这个数据在前世看来,那就绝对低产,可以跟上面申请补助金的。

    但在这个时代,这个水稻平均产值两百来斤,便是江南的一等水田高产,也不到四百斤的年代。

    五百六十斤,那是绝对的高产!报到朝廷,会引发朝堂热议的产量。

    据说负责称量的官员,因太过震惊声音变形了,负责记录的官员,手发抖的写字。

    不少官员甚至喜极而泣,他们已经开始幻想明年所有水田,都用这种种植法,幽州的粮食会有多么高产!

    那些做稻草编织的工人,则惊喜于这试验田的稻草,又长又结实,是最好的编织材料。

    家里养牛的则算着这些稻草,够牛吃多久?

    反正一块试验田,让全城百姓都是惊叹之后又一轮惊叹。

    那三个和庞先生一起收割的夫子,同样激动不已,当场诗性大发,累的一身汗,还在哪写了好几首诗。

    早早打听着试验田的百姓,更是又欢喜又后悔,后悔春天时没跟着王妃学育苗法,甚至还觉得王妃不懂种田在胡来。

    欢喜于明年春天自己一定要这么耕种,也能有这般高产。

    幽州试验田高产的消息传遍全城,当基地那边的试验田的量产传来,看到亩产都是五百斤往上。

    百姓越发信服,都争先恐后地去问当初围观过的人,是怎么育苗的?

    庞先生来问沈冬素,这件事要不要上报朝廷?

    理论上来说,上报朝廷,朝廷肯定给予重赏。

    赏的物资有限,但能为王妃扬名。

    沈冬素闻言笑道:“我已经不需要这种名了,若朝廷因此再派几个钦差来考察。”

    “把咱们的晒盐法也给考察到了,那才得不偿失呢。”

    “不必上报朝廷,若朝廷听风声质问,便说只试验了一年,怕数据不准确,打算多试验几年再上报。”

    顺利地抢收完水稻,至于收豆类、蓖麻这些,便是慢一点也无妨。

    工坊的工人陆续到位,商队长长地松一口气。

    幽州太缺人了,每年春播、秋收两季,工坊几乎全部停工。

    商人还不能用高薪诱工人留在工坊,不回家参与秋收。

    因为这是赤裸裸的诱民弃耕,是犯律法的。

    在收过秋粮税之后,沈冬素特地挺着大肚子去粮仓看了一眼,种花家的儿女,骨子里对收成都是热爱的。

    谁会不喜欢看到高高的谷堆呢?

    哪怕是几十岁的人,看到谷子也会本能地把手全部塞进去,再慢慢地抽出来,感受谷粒在手掌划过的触感。

 &nbs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79584/6610352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79584/6610352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