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故事在民间 > 第276章 女子丧夫,见郎中贪淫她不怒反喜,开棺验尸后真相大白
    山东济宁府有一个姓王的财主,王财主家里有一座大宅子,还有良田百亩,店铺十间,是城里屈指可数的富豪。

    王财主家的日子可谓是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一个儿子。

    王财主有一个正妻,三房小妾,可这几位只为他生了几个闺女,王财主看着诺大的家业无人继承,心中就很郁闷。

    一日,一个乞丐上门要饭,王财主就给了乞丐几个饼子,乞丐吃了饼子之后说道:“你家是不是只有闺女没有儿子?”

    王财主一听不可思议,这个老乞丐怎么知道他没有儿子?他觉得这老乞丐不是一般人,就赶紧把他请进屋里说话。

    王财主问老乞丐怎么知道他没有儿子的?

    老乞丐说道:“你家的宅子有问题,住在这里只能生女儿。”

    王财主赶紧问他自己还能不能有儿子,老乞丐就告诉他,再换一个新宅子,再娶一个新人,他就可以有儿子了。

    王财主听了心中欢喜,赶紧拿出二两银子给老乞丐,以表示感谢。

    王财主按照乞丐说的,就在城里购置了一处新宅子,然后又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妾。

    二人成亲之后,日夜缠绵在一起,过了几个月,小妾果然有了身孕,王财主就赶紧请来郎中给小妾把脉,看看她怀的是男是女。

    郎中把了脉之后,说小妾怀的是个男胎,王财主一听大喜,立刻给了郎中几两银子。

    年过半百有个儿子确实不易,王财主更加疼爱小妾,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为了安全起见,王财主决定找个稳婆住在家里,时刻照顾着小妾。

    城里有一个刘大姑,时年三十多岁,她的接生技术一流,王财主就派人把刘大姑请到了家里,整日陪伴在小妾左右,生怕出一点差错。

    一天,刘大姑正在给王财主的小妾检查胎位,自己却突然脸色蜡黄,瘫坐在地上,双手捂住肚子喊痛,王财主还以为刘大姑吃坏了肚子,谁知刘大姑却说道:“快去把王婆婆请来!”

    这王婆婆也是一个接生婆,王财主以为刘大姑要王婆婆来替她,立刻就派人去请城里的王婆婆。

    王婆婆来了之后,刘大姑就说自己早产了,要王婆婆给她接生,这时王财主才知道刘大姑的毛病,因为她穿的衣服宽松,王财主一直没有看出刘大姑有身孕。

    当地有一种说法,生孩子必须在自己家里,是不能在别人家生产了,如果在别人家生产,就会给人家带来霉运,王财主当然不乐意让刘大姑在自己家里生产,可此时把她送走已经来不及了。

    王婆婆赶紧把刘大姑扶进房里,开始给她接生,经过了两个时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刘大姑终于生下一个男孩。

    王婆婆接生几十年了,根据她的经验判断,刘大姑这孩子是早产,而且是使用药物造成的。王婆婆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刘大姑,刘大姑心中就有了数,可此时她因为出血过多,身体十分虚弱,什么也做不了。

    王财主听见房间里传出孩子微弱的哭声,就知道孩子已经生了,立刻叫人送刘大姑回家,说孩子在他家太晦气。

    王婆子说道:“刘大姑早产,她又大出血,大人和孩子都很虚弱,是不能随便挪动的,也不能见风,你就让她在这里住下吧,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王财主虽然心中有一百个不乐意,但想到人命关天,也没有办法,就同意让刘大姑在他家坐月子。

    就在王财主闷闷不乐的时候,小妾也大喊肚子痛,王财主一听就紧张起来,赶紧叫王婆婆看看怎么回事,王婆婆一看说要生了,王财主一听就更紧张了,就要王婆子赶紧接生,一定要确保母子平安。

    王婆婆给刘大姑接生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幸好小妾生产比较顺利,没有费力就生出一个大胖小子,刘财主抱住白白胖胖的大儿子,心中比喝蜜都甜,他感觉自己的人生是真正的圆满了。

    正当王财主抱住儿子亲了又亲的时候,老宅的小厮就来了,说老太太突然生病,让他赶紧过去,王财主给丫鬟婆子交代,好好照顾她的小妾,就匆匆的赶回老宅去了。

    回到老宅,家里人已经请来了张郎中,张郎中正在给王老太把脉,王财主就问母亲的病如何了,张郎中说没什么大碍,只是偶感风寒,吃几服药就没事了。

    王财主听了张郎中的话,心里的石头就放进了肚子里,说道:“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王财主老年得子,心中高兴,一高兴就说了出来,张郎中一听赶紧恭喜王财主,可王财主却连连叹气。

    张郎中不解,说道:“王老爷喜得贵子,应该高兴才对,怎么叹气呢?”

    王财主就说道:“我本来请那刘大姑去接生的,谁知她自己却早产了,生产到我家里,你说倒霉不倒霉?”

    张郎中一听心中紧张,问道:“刘大姑早产了?她和孩子的身体怎么样?”

    王财主根本没有在意张郎中此时的表情,随口说道:“刘大姑大出血,孩子又早产,母子身体都特别虚弱,我本来准备送她回家的,可这种情况只能让他们母子留在我那里,你说说这是什么事呀!”

    张郎中一听,两眼一翻,两腿一蹬就瘫软在了地上,不省人事,王财主一看吓坏了,心里气得不行,直叫自己倒霉,可人命关天,他也不能不管。

    王财主就叫人去找来其他郎中来给张郎中看病,很快,下人就请来了一个郎中,郎中一看,说张郎中是脑溢血,轻者残疾,重者没命。

    王财主一听,就很担心,要是张郎中在自己家里有个三长两短,张家的人还不来讹诈他?王财主想到这里,立刻命人将张郎中送回家去。

    那个郎中一听赶紧阻止,说这种病不能乱动,只能原地治疗,如果乱动,后果真的很严重。

    王财主听郎中这么说,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只能让张郎中住在家里,并让丫鬟伺候着。

    王财主想想这一天发生的倒霉事,心中就不是滋味,可这事让他遇到了,不管又不行。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刘大姑满月,身体也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谢过王财主,抱着孩子回家去了。

    再说那张郎中在王财主家住了一个月,身体才慢慢恢复,可以说话了,就是不能走路,王财主就叫张郎中的儿子把他接走了。

    刘大姑和张郎中各回各家了,王财主的心情才敞亮起来,每天都抱着大儿子逗乐,可好景不长,一件事情的发生让王财主措手不及。

    张郎中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身体瘫痪,已经成了一个废人,每天要用药物养着不说,还要有人专门伺候着。

    一开始是他的儿媳翠花伺候,伺候了几天就烦了,就让丈夫张天华伺候,张天华没办法,只能在家里伺候张郎中,这样就耽误他干活挣钱,心中就很烦闷。

    翠花说道:“如今你也不能出去挣钱,咱爹还要吃药,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需要钱,再这样下去,这日子就没法过了,你赶紧想想办法吧!”

    张天华也是很发愁,可他爹他又不能不管,说道:“你又不愿意伺候,我能怎么办?”

    翠花听了若有所思,就趴在张天华耳边嘀咕了一阵,张天华一听,脸上乐开了花,说道:“还是娘子聪明,这一招太妙了,只要拿到了钱,就可以吃喝不愁了。”二人又商量了一会,决定立刻开始行动。

    王财主正在家里抱着儿子逗乐的时候,张天华两口子突然跑到他家里来,王财主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话还没有说出来,那张天华就开口了。

    他满脸悲愤地说道:“我爹是在你家出诊时生的病,如今他不但不能挣钱,连自理都不行,我在家伺候我爹无法出去挣钱,我爹的医药费,吃喝拉撒,我的误工费,这一切都要由你负责!”

    “对,你一定要负责,我爹要不来你家看病,也不会生病,这钱你一定得出!”翠花指着王财主附合着张天华。

    张郎中病倒在他家里,在他家一个多月也没少花银子,王财主还觉得委屈呢?没有去找张天华讨要医药费就算是仁至义尽了,没想到这张天华却倒打一耙,居然来讹诈他。

    王财主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破口大骂张天华没良心,可张天华却说,“我爹在你家诊病时晕倒的,这事你就要负责,你要是不拿钱来,我就把我爹送到你家里来!”

    王财主知道他们是铁了心要讹钱,给他们讲道理也不行,就命家丁把二人赶走,家丁就上来把二人拖了出去。

    张天华两口子被赶出来之后就回家去了,但他们并不肯罢休,就用一个架子车把张郎中送到了王财主家里。

    王财主指着他们三人痛骂,说他们一窝狼崽子,忘恩负义,当初自己就不该救张郎中。

    张郎中在心里是感谢王财主的,但如今家里困难。他只能昧着良心和儿子一起讹诈王财主,王财主骂他也不吱声。

    张天华说道:“你要是拿出一百两银子,从此之后咱们两清,我永远不会登门了,如果你不出钱,那就把我爹留在这里,你看着办吧!”

    王财主看着这一家无赖,肺都气炸了,这张郎中是一个病秧子,动也动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去报官。

    王财主就去县衙击鼓鸣冤,知县大人就把他带上了大堂,问他有什么冤情?王财主就把张郎中在他家犯病的事,以及张家讹诈他的事一五一十的都给知县汇报了。

    知县一听,这王财主确实冤枉,可判案最忌讳听一面之词,于是就把张家父子传到大堂之上。

    张天华一口咬定自己的父亲是给王财主他娘看病累的,人病倒在她家里,他就要负责。而王财主大呼冤枉,张郎中是得了中风,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知县见二人争执不下,就问一直沉默不语的张郎中,“王财主救了你的命,你不但不感谢,还这样讹诈好人,你的良心就不痛吗?如果这种风气发扬下去,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呢?”

    张郎中一听声泪俱下,说道:“王财主救了我一命,我感激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讹诈他呢?这一切都是身不由己啊!”

    张天华听了父亲的话,就低下头不敢再说话,就在这时,刘大姑抱着儿子也来到了大堂之上,王财主一看头就大了,以为这刘大姑也是来讹诈他的,就说道:

    “刘大姑,你来干什么?当初你在我家里生产,并在我家坐月子,我还没有让你赔偿呢,你也要来讹诈吗?”

    刘大姑看看王财主,又看看张郎中,对知县大人说道:“我是来状告张郎中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的。”知县一听有些迷糊,就让刘大姑细细说来。

    原来,刘大姑是一个寡妇,她丈夫是在几个月前去世的,丈夫去世的时候,她已经怀孕了。

    刘大姑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风韵犹存,张郎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81185/4597823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81185/4597823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