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大宋,就得交税
    翌日清晨,赵骏顶着熊猫眼上了朝。

    知院回来,满朝文武除了宰相们以外,大抵也就是李迪比较激动。

    因为王随这次病倒,已经陷入了昏迷,太医说估计撑不到年底过年了,几乎到了弥留之际。

    所以这次政制院就可能会空出一个宰相位置来,那他大概率能上位进入政制院。

    之前赵骏没回来时,李迪有点担心赵骏没在汴梁,吕夷简会从中作梗。

    但现在赵骏回来了,那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即便等人死了开心于自己能上位,心情还如此喜形于色,似乎有些不人道。

    但一来李迪跟王随又没什么交情,犯不着为他伤心。二来这就是政客,为了权力就是要你死我活。

    早朝结束之后,李迪就想求见赵骏,不过赵骏让人给他递了个话——稍安勿躁。

    这句话让李迪心里大定,心中暗喜当初投奔赵骏,果然没有下错棋。

    虽然曾经的宰相甘当人家的跟班似乎有点自甘堕落的意思。

    可李迪在宦海也上下沉浮了那么多年,早就开看。

    何况赵骏太年轻了。

    那么年轻就坐在这个高位上,又深得官家信任,以后说不准会长期把持权力。

    如果能够长期稳定跟在一位手握大权的大佬身边,那对于他与家族的子弟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因此李迪自然会选择投注,这就是一名老政客的敏锐嗅觉。

    赵骏这边下了早朝后就去了政制院,一声开会,除了如今被调到河北的范仲淹以外,就只有重病在床的王随没有参会。

    大家分列而坐,赵骏再次坐回了属于自己的主位,将笔记本摆在上面,开始今日的议题。

    首先是谈谈目前国内局势。

    军事上范仲淹在西北两战大捷,一次防守战,一次反击战,把李元昊打得大残,如今只能乖乖躲在老巢舔舐伤口。

    北方辽国大军南下,陈兵边境,双方进行过几次试探,辽军派小规模队伍,骚扰边境堡垒。

    堡垒里的宋军用了震天雷,直接利用投石车把装有火药的陶罐扔到了敌人阵营里去,爆炸的那一瞬间,把辽国骑兵吓得仓惶逃窜,不敢靠近。

    耶律宗真面对宋朝的乌龟壳,显然已经有些骑虎难下。

    有大聪明将领提议干脆绕过宋军前线的堡垒和城池,南下打草谷劫掠宋朝百姓,就不信拿宋朝的乌龟壳没办法。

    直接把耶律宗真气得让那个大聪明自己带兵去,结果那将领绕确实绕过去了,等带着五千轻骑南下深入二百多公里跑到冀州才傻眼。

    因为宋朝的乌龟壳直接从雄州修到了宋朝的北京大名府,虽然也有耕种的百姓,可一旦发现辽国骑兵,就立即扔下锄头,或是钻入附近碉堡,或跑去城中。

    两宋时期其实经济和农业都已经向南方转移,从秦汉开始,河北与河南因为华北平原的关系,历来都是汉人传统的农耕和经济重心。

    东汉时期,河北的人口达到了六百多万,成为了袁绍称霸天下的主要区域。

    但到了两宋,河北人口依旧是六百万,其中河北东路大概330万,河北西路为260万,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远超汉代的宋朝,这显然不太合理。

    反观同时期的河南与江浙地区,人口都超过了千万。

    唯一的原因就是河北成为了与辽国对峙的前线,宋朝朝廷把河北边境以及附近州县打造成了军镇,并迁徙边境百姓往南转移。

    所以边境区域百姓较少,河北的主要人口聚集也基本是在黄河以北的大名府附近。

    辽国想要绕开边境的堡垒,深入几百公里进攻宋国腹地,除非耶律宗真的后勤线不要了,打算孤注一掷,否则就不可能绕得开。

    那个大聪明的下场就是被范仲淹调集兵力,直接围困在了河间府,全军覆没。

    这一战其实也是耶律宗真的试探。

    他没那么蠢到直接把人送进去送死,但试探的结果很显然,宋国在边境线一路延伸到大名府,修了太多防御工事,实在是让他没办法下口。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军事上宋国已经处于打残西夏,西北安全,北方辽国南下无法侵略,立于不败之地。

    得到这个结果赵骏还是很高兴,至少他的到来还是给了大宋军事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军事上目前不用操心。

    老范顶得住。

    经济上这两年吕夷简他们也不是在吃干饭,改革了国有榷场,将51以上的经营权交给了私营企业。

    工商部旗下自己也注册了几家国营商行。

    之前说过,宋代其实是有注册公司的,在官府登记拿到“店簿”就算是注册成功,当时叫做商行。

    这些国营商行与私营企业展开合作,经营权都交给了私营企业,只要不违法乱纪,偷税漏税,基本上官面上的刁难,工商部都会替他们解决。

    如此一来,汴梁原本的国营专卖的茶、盐、矾、酒、香料等就正式进入了私营行列,放开了专卖官制,让商业蓬勃发展。

    现在唯一还专营的东西,就是铁器了。

    这玩意儿毕竟是战略物资,要是允许私营的话,恐怕要不了多久,西夏和辽国就能得到大量的铁器,对宋国不利。

    官场改制上,目前已经全部推广到了全国,实行官职与品级挂钩制度。

    比如赵骏的政制院知院,又是宋国公,妥妥的正一品。

    吕夷简他们的政制院同知,从一品。

    各部尚书如果有观察候补同知身份,则是正二品,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从二品。

    各部佐官,如各部侍郎的级别,基本也都是在正三品到正四品之间。

    而一路经略使提高到正三品,安抚使、转运使、提刑司为正四品,重要地区可能会是从三品。

    主要是经略使并不常设,南方基本上都不会设置,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派高级文官担任,有军政一把抓,堪比唐朝节度使的权力。

    而州一级的知州一般是从五品,一县知县,一般是正七品。

    基本上解决了原本差遣和品级不挂钩,造成官场上下混乱,职权不明的局面。

    另外全国也已经开始公检法分离,之前是暂时在路一级试点,去年就开始正式推广到全国。

    从此地上方就多了大理局、审刑局、教育局、工商局等多个基础部门。

    它们承担的是地方法院、监察院、教育局和工商局的职能,自此县令就开始专心管地方发展,刑事案件则交由地方县尉(公安局)大理局和审刑局处理。

    而且在路一级,御史台还同样有分院,被安排的御史也都是刚考上进士的年轻御史。

    年轻人往往比较血气方刚,还没有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污染,所以更有冲劲。

    他们每个月都要巡视地方,审计各州、县的情况。

    像之前赵骏安排收缴那些违法乱纪的地主富户的田土成为官田。

    如果这些官田一旦被御史台的巡查御史发现被地方州、县挪用,或者有地方上的问题,立马就要报告到中央。

    之后就要看看赵骏的刀锋利不锋利了。

    教育上赵骏带来的小学知识,已经在汴梁开始推广试点。

    朝廷建立起了几个小学,免费招收穷人家的孩子,主要教导是小学数学和正常的儒家教育。

    其中优秀者会被选拔,教授初中数学、化学和物理知识。

    赵骏带来的书本虽然没有完全涉及到整个初中数理化,但还是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比如《物理有趣小实验》《化学基础反应》《自然与科学》等等。

    这势必能推动大宋数理化的发展。

    等再过几年,慢慢让数理化扎根于民间之后,顺势将理科纳入科举当中,恐怕不到十年,数理化就能在大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

    所以听到政制院众人给予的反馈,赵骏还是很满意现在的进度。

    基本上除了军制、税制、吏治以及土地之外,其余政治制度、经济、教育等部分改革都已经完成,而且阻力都不是很大。

    教育改革自然没什么阻力,这些官员都不懂什么是数理化。

    经济上是有些小阻力的,比如原来的国营榷场那些官员可不能接受铁饭碗的丢失,纷纷闹腾反对。

    可反对无效啊。

    李谘重拳出击,严查原本国营榷场的贪腐,结果直接造成地震,数百官员落马,从汴梁到江浙,逮了不少人。

    这下阻力就没了,其余官员则无所谓,反正不管他们的事情,何况现在官场人更多了。

    官制改革之后,多了很多新部门,原来闲散官员纷纷上位,一下子解决了宋朝的冗官问题。

    但这解决问题的方式,属实是有点为了治好瘸腿的毛病,干脆就把腿给锯掉。

    因为以前冗官是闲散官员,没有差遣,能少发一份工资。

    现在有了差遣,工资多领了一份,反而让冗官解决,可官员工资支出更多了,造成财政压力更大。

    不过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那就是新来的官员显然会更支持政制院,政制院的存在才能让他们上位,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

    基本上只要政制院不再次裁撤掉他们,大部分新上任的官员,基本上都会维持政制院的主张。

    因此这就造成了新的官场改制,更加没什么阻力。

    剩下的,现在也就只有大范围改制了。

    “很好。”

    赵骏听到众人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道:“看来这些日子,你们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吕夷简抚须,得意自矜道:“那是自然,还是做出了些成绩。”

    “老吕,别太骄傲自满啊。”

    赵骏笑道:“这些制度,还只是前戏,阻力不会太大,真正要改制的话,大的还在后面。”

    听到赵骏的话,众人好奇,王曾问道:“看来这次下去,你确实有很大收获啊。”

    “的确有一些想法,我需要时间进行整理归纳,但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一点,先缓解底层百姓的生存压力,这样一来,国内的矛盾便能暂时解决了。”

    “具体方法呢?”

    “很简单。”

    赵骏说道:“比如加耗归公,取消支移、脚钱、折变、头子钱等等大量苛捐杂税。尽量降低农税比例,提高大地主以及富人阶级税率。”

    “那这样的话,朝廷岂不是少了很多赋税?”

    盛度皱起眉头。

    “只是减少了农业税的比例,伱们知道南宋的税收是多少吗?”

    赵骏反问。

    众人摇摇头,以前大家问北宋的事情居多,南宋的事情居少,确实没有听他详细说过。

    “比北宋还高,普遍在一亿贯以上。”

    赵骏伸出一根手指头说道:“在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丢失了淮南、川府以北的大片土地的情况下,税收还要比北宋高,其实就很能看到问题。”

    晏殊惊讶道:“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商税。”

    赵骏说道:“南宋偏居南方后,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大力发展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云南的茶马古道,商品远销东南亚、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即便和金国对峙,榷场也不关闭,互相贸易买卖,各取所需。使得经济比北宋还要活跃,商税高达80。”

    “光凭商税,就能收取八千万贯?”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48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48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