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怎么是你?大宋真小
    公元1041年新年刚过,大宋皇帝赵祯改元庆历。

    此时与西夏、辽国战事已定。

    外患刚除,解决内忧的问题自然也就提上日程。

    在外交上,赵祯派人出使高丽、日本,携刚败辽朝之势,扬大宋国威。

    在军事上,西北、河北依旧屯兵数十万,用于威慑辽国和西夏。

    在改制上,赵骏推动景佑改制,以政制院为核心,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官场上下级秩序。

    在经济上,改革了国有榷场制度,推动了私营化改革。

    在教育上,于汴梁建立起多所现代化学校,以教授儒家经书,以及小学到初中数理化知识。

    不过这些还只是皮毛,真正的大范围改革还未开始,一切要等范仲淹正式主持新政。

    正月十九日,今天上午赵骏刚刚在政制院参加了最高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

    讲话内容很简单,随着战事已定,改革内部忧患在即,每个政制院成员都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风暴到来。

    并且他安排了任务以及主抓方向,如吕夷简、王曾、盛度、蔡齐、宋绶、晏殊主要处理全国政务为主。

    贾昌朝作为政制院同知,还兼任教育部尚书,就要推广全国教育发展,在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校,主持数理化改革。

    李迪作为刑部尚书,其实也是后世司法部部长,就要重新制定大宋法律,坚决依法治国、有法必依的理念。

    礼部尚书蒋堂和张士逊则主要抓吏部、审官院的全国大小官员升迁,以及御史台、谏台纠察之事。

    范仲淹更不用多说,要主持新政改革。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安插人手,将改革大将放在重要部门,推动改革的发展。

    而新年第一个改革那自然是吏治,吏治由两点组成,一是明确官员职责,二是对官员的职责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达成要求。

    简单来说就是官员的任务是恒定的,以治理好地方为主,通过对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和标准进行衡量,以此查看这名官员是否合格,是否做到了分内之事。

    那么负责核查的人员是谁呢?

    自然是御史台。

    谏台的人比较少,主要是对宰相以及皇帝进行纠察和规劝。

    御史台不仅人多,负责的范围广泛了许多。

    景佑改制之后,又增加了御史台的人手,并且还在全国各地设置御史司。

    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主要由六部和都察院来办,宋代的考成法也由各个部门以及御史台来办。

    同时在各部部门内部设立纠察部门,与御史台进行通力协作,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

    那么这些人手肯定要安排信得过且秉公执法的人,否则让英雄去查英雄,让好汉去查好汉,那不是扯淡吗?

    于是在改革前夕,范仲淹调余靖、尹洙、欧阳修、蔡襄、李紘、王质、王洙等人入御史台,并且撤换了不少御史台中不合格的御史,换了许多刚正的御史进来。

    而不止是范仲淹,赵骏也安插了人手。

    他这几天挺忙的,清晨开朝议,上午政制院处理政务加开会,下午又要去接见亲信。

    王素、杨察、杨告、赵拚、陈希亮等人,今年陆陆续续入京了。

    从去年开始,调令就发了下去,最先到汴梁的是宿州知州王素,他因政绩,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宋代御史台一直处于位卑权重的情况,自正八品殿中丞到最高级别的正五品御史中丞,都没有跨入四品大员的地位。

    景佑改制之后,各品级与官位挂钩,御史台被调为直属政制院,与诸部同级,且加观察候补同知衔。

    若不加观察候补同知为从二品,加了就意味着御史中丞的品级升到了正二品。

    同时御史中丞佐官侍御史为正三品,接着殿中侍御史从四品,左右巡检使正五品,廊下使、监香使从五品,监察御史正六品,监察御史行里从六品,殿中丞为正七品,还有从四品到正八品的地方留守御史。

    赵骏前几天接见了王素,向他勉力了几句,告诉了他未来要承担的责任。

    之后又接见了杨察、赵拚、陈希亮,三人根据原来的官职有不同程度的升迁,分别是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行里,以殿中丞,全都入了御史台。

    唯一没进的是杨告,杨告原来就是正四品发运使,再提拔进御史台,就只能做正三品的侍御史了。

    但侍御史是御史中丞的佐官,只有两个名额,被范仲淹弄给了蔡襄和尹洙,赵骏就没打算跟范仲淹抢位置,就把杨告安排进了吏部做正三品吏部侍郎。

    等到十九日这一天,赵骏又接见了苏涣。

    苏涣也是他颇为欣赏的官员,他作为正五品祥符县令,这两年政绩出色,便打算将他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疯狂往御史台塞人,为新政做准备。

    赵骏并没有召苏涣过来,而是直接前往了祥符县衙,一是突击检查一下,二是他喜欢这样四处走走。

    一路进入祥符县衙内,苏涣得知消息,连忙过来迎接。

    “下官见过知院!”

    县衙大院内,苏涣和另外一个三十上下的男子向他拱手行礼。

    赵骏点点头笑着说道:“公群,忽然打扰,希望没有妨碍到你办公才是。”

    “哪里的话。”

    苏涣笑道:“知院光临,蓬荜生辉啊,快,知院请进。”

    赵骏就进入了内堂厅中。

    他没有坐在主位上,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他不坐主位,苏涣更加不敢,先向赵骏拱拱手,坐在了他对面的第二个下座上。

    “这位是?”

    赵骏看向站在苏涣旁边不敢坐的男子。

    苏涣介绍道:“这是下官亲弟,名叫苏洵,字明允。今年大考,他进京考试。”

    “洵见过知院。”

    苏洵连忙向赵骏拱手行礼。

    “哦?”

    赵骏上下打量了一下他道:“你就是苏洵?”

    苏涣之前来汇报公务的时候,还把苏洵的文章拿过来给他看过,到时候赵骏夸赞了一句,没想到这么快见到本人了。

    “正是草民。”

    苏洵又见一礼。

    赵骏笑道:“坐下吧,你兄长把伱的文章给我看过,写得很好,听说你还洞悉到了我的策略?”

    苏洵坐到了苏涣旁边,听到赵骏说起这个,红光满面道:“知院那一手妙计,可谓是神来之笔也,令辽国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乖乖与我们和谈。”

    “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苏洵的吹嘘,赵骏乐得合不拢嘴道:“微末之伎,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

    “非也。”

    苏洵连忙说道:“此乃堂皇大计,千古奇策,令人不可违背的阳谋,绝非什么微末之伎。”

    说着他又道:“我曾写过文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辽人如秦,大宋再添岁币,正如六国赂秦,赂秦而力亏,届时无非就是让辽人继续强大,再来攻打大宋!”

    “知院自然洞悉了辽人之阴狠,若是如满朝文武这般,继续向辽事以岁币,辽国很快就能从战败中恢复过来。到时候他们就一定会再来侵略我大宋,试图挽回保州之败威严尽失之过。”

    “满朝当中,唯有知院看透了这一切,且怒斥诸公,又设下此等千古奇策,令辽国知难而退,这不仅挽回了可能让辽国威慑而丧失保州之战大胜的局势,也同样让大宋不再贿辽以令辽强宋弱,此乃利国利民之计也!”

    苏洵一番吹捧,都快把赵骏吹到天上去。

    反观赵骏心里一边在想我真的这么厉害吗?一边又略微有些尴尬。

    因为他发现一件很丑的事情。

    那就是他没有想到苏洵这么早就把《六国论》给写出来了。

    《六国论》是苏洵撰写的《权书》当中一篇。

    于公元1056,48岁的苏洵带领两子来到汴梁,以《权书》拜谒欧阳修,甚得赞赏。

    汴梁一时纸贵,京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这意味着《权书》于公元1056年之前就已经写成。

    里面包含了治道、兵法、史论、谋略等多种治国、治兵的办法,还是相当有见底。

    但如今有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赵骏参加过科举,写的文章还是《六国论》。

    现在《六国论》原作者来了,而且当他面说了出来。

    李鬼遇上了李逵了属于是。

    还好当时乡试文章是不对外公布的,毕竟全国几十万人考,即便考上了每年几千个举人,怎么可能都对外公布。

    所以现在还有机会化解这段尴尬。

    赵骏面色不改,沉吟着说道:“善,满朝诸公当中全都反对,唯有你一个民间士人却如此洞悉,这说明了你的才能啊。”

    “知院谬赞。”

    苏洵拱手说道:“草民也只是事后分析,远不如知院这般察觉。”

    “嗯,颇为谦逊,这是一个好官的品质啊。”

    赵骏笑着扭过头看向苏涣道:“公群,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弟弟既然是此等良才,当初我在阆州的时候,怎么不早些引荐呢?”

    苏涣苦笑道:“当时明允在眉州老家苦读,离阆州太远,却是不能立即唤他过来。”

    “无妨。”

    赵骏点点头,然后对苏涣说道:“此次会试好好考,以你的才能,考上进士轻而易举,大胆策论,不要有所顾虑。”

    “是。”

    苏洵激动不已。

    赵骏没有给苏洵开后门的意思。

    历史上他考不中,那是他的策论太激进了。

    满朝都是对辽国和西夏的妥协派,他一个写《六国论》,隐射朝廷给岁币会亡国,扬言要取消岁币的激进份子,怎么可能允许他考上?

    但现在不同。

    国内的妥协派虽然还是很多,但毕竟打了胜仗,底气也足了起来。

    再加上赵骏又是激进派,即便是迎合上意,礼部那帮人应该也明白朝廷现在对待外敌是个什么态度。

    简单来说,就是风向变了。

    以前保守又妥协,现在锐意又激进,要是礼部那帮人再卡激进派士子入朝,就看赵骏敢不敢把这帮人全给发配琼州去。

    接着赵骏又对苏涣说道:“公群,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来找你吗?”

    “请知院明示。”

    苏涣说道。

    “朝廷解决了外患,就要解决内忧了。”

    赵骏沉声说道:“如今大宋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正需要你这样的能臣干将,澄清玉宇,扫清天下贪腐、昏庸之官员,因而我打算让你去御史台,你可愿意?”

    苏涣大喜道:“自是愿意。”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07.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07.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