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不堪一击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二百八十二章不堪一击九月二日,上午辰时末,天地苍茫。

    兰州城外旷野辽阔,遥远的西方平原上,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点,徐徐向着城池进发。

    城外栖息的百姓早就逃散,有的拖家带口往南逃入了山里,有的急急忙忙躲入了城中,还有的干脆背井离乡,往东逃入了宋国境内。

    西夏人趁着宋军在内部整顿,自顾不暇。又趁着青塘久经商事,疏于军事训练,想一举拿下兰州,随后西取河湟。

    宋军虽然遣了火器军一万五千人到了西北边境,然而消息短时间内送不出去,尚未有宋军来援。

    但幸运的是,恰好有两营火器军奉命前往大宋最西北的边境线会宁驻扎,路过古渭寨的时候,被当地将领孙光义给拉了过来。

    他们本来就是来边境驻守打仗的,听说有仗要打,火器营的两个指挥使曾勇和孙光义,自然要过来帮帮场子。

    大宋与青塘之间,可是签订了宋青战略互助契约的,朝廷也常说要对青塘的唃厮啰多有帮扶。

    所以众人跃跃欲试。

    深秋九月,塞北天气已经在慢慢变寒。

    虽然草还尚未变黄,可旷野之上,已是一片褐绿交嵌。

    兰州城一直都是吐蕃人、回鹘以及汉人常住地,这里很多少数民族都学会了耕作,游牧与耕作并存,成为了极罕见的游耕民族。

    但此刻城外的农田早就已无人耕作,村庄在几日间同样是空无一人,只剩下被遗弃的狗子嘤嘤狂吠。

    大队西夏士兵绕过村庄,从北面的旷野上向着兰州城北的方向而去。

    不是他们有素质不破坏村庄不践踏农田,纯粹就是怕耽误时间。走有障碍的村庄田地还不如走大路,尽早前往战场上列阵。

    但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马匹没有跟在队伍当中,四散走入麦田里,咀嚼着刚刚种下的冬小麦麦苗,让那些栖息在城外的胡汉百姓遭到重大损失。

    等到巳时初的时候,无数西夏人就已经出现在了兰州城北,密密麻麻的士兵们在旷野外分成不知道多少个军团,阵型列得很开,并不是传统的集阵,这是为了防止大炮。

    他们距离兰州城池大概七八里,随着西夏将领不断怒吼,四十门大炮拉了上来。

    这些大炮与宋人的大炮有巨大的差别,最显着的就是上面有铁箍防止炸膛,哪怕西夏人的冶炼技术不错,战甲都比宋人战甲好,可熟铁终究是熟铁,比不得钢。

    “发射!”

    西夏指挥的将领用党项话高声喊着。

    “砰砰砰砰砰砰!”

    大炮发出巨大的火星,铅弹瞬间飞溅而出,在空中划过一个弧线,向着兰州城砸去。

    片刻后,城墙、城楼乃至城内,到处都是巨大的响声。

    兰州城墙上也不甘示弱,吐蕃人不会用大炮,但宋人士兵会,他们就用缴获的九门大炮进行回击,对着城外同样不断发射炮火。

    双方你来我往,隔着超远距离对轰,哪怕命中率低得可怜。

    可西夏人只要运气好当任何一发炮弹击中北城门,将城门击破,那么他们完全可以顶着城上的炮火,一路冲杀到城里去。

    而就在双方热火朝天之际,在这一片混乱中,谁都没去留意东方十几里外的山坡上,正有一千人的骑兵,正在丘陵山头,远远地眺望着西面浩浩荡荡,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西夏大军。

    赵骏并没有发明望远镜,事实上赵祯看的历史里,倒有提过关于如何制造玻璃,然后制造望远镜的事情。

    赵祯兴冲冲地去实验。

    结果被打脸。

    tm的。

    他发现有很多历史胡编乱造啊。

    按照里的方法根本没用。

    直到后来又看了一本叫做《三国之谋伐》的才知道缘由。

    原来受限于烧制技术和原材料,中国本土的玻璃烧制方式会让原材料沙子中含有铅与钡,因此烧出来的就是铅钡玻璃,而不是透明的钠钙玻璃。

    很多历史根本不查资料,直接就一拍脑袋写,真实干起来才发现里面有很大问题。

    而根据那本描述,要想烧出钠钙玻璃,就必须要用特殊的办法处理掉沙子里的铅钡,然后才能正常地烧制出钠钙玻璃。

    倒是记载了方法,那就是在制作过程当中加入碳酸钠,也就是苏打即可。

    听上去好像挺简单。

    然而在1861年比利时人欧内斯特·索尔维发明索尔维制碱法,以及后来我国着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侯氏制碱法之前,苏打几乎不可能制造。

    那本当中只是说了主角会制取方法,但具体方式却没有写明,因此赵祯相当难受。

    又错失了一个剽窃创意,青史留名的好机会。

    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生物学家、农业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改革派先锋,大宋世界霸主地位的奠定者,王朝基业的开拓人等一系列称呼,遗憾地要少一个化学家了。

    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曾勇他们就只能通过肉眼远远地观望,他们看到在外围有大量的西夏铁鹞子骑兵游弋,这对于他们来说,显然也是个威胁。

    “走!”

    曾勇挥挥手,身后骑兵们顿时向前疾驰。

    张文武不甘示弱,同样催动马匹。

    一千人的骑兵团分出左右两翼,排列出整齐的队形向前方跑去。

    大概过了几分钟不到,距离城池至少十余里外的铁鹞子斥候兵们迅速发现了他们,登时各种号角、哨声不断。

    有斥候迅速向李元昊汇报,得知只是一千左右的宋国骑兵来袭,他没有放在心上,只是派出三千铁鹞子重骑兵去拦截即可,目光依旧放在远处的城池。

    由于他的火炮占优势,此时兰州城显然落入下风,就连城楼都被轰塌,上面的守军已是心惊胆战,反击的频率也小了许多。

    而这边曾勇他们继续向前进发,离西夏人本部军阵还有大概六里位置,三千铁鹞子围拢而来。

    “杀!”

    他们都穿着重型铠甲,手中举着弯刀,嘴里发出狼嚎般的声音。

    双方都没有冲锋,只是让马匹徐徐前进。

    因为马擅长短途爆发力,如果一开始就冲锋,会严重浪费马力,特别是西夏重甲骑兵,一轮冲锋其实跑不了几百米。

    可是让西夏人没有想到的是,距离他们不过二百步处,敌人却忽然停了下来,远远地看着他们。

    虽然有些疑惑,但西夏人不会停,他们继续往前缓缓笃步。

    只要到一百步,也就是一百四十米左右,他们就会正式发起冲锋,向前犹如轰鸣的钢铁军团一样,将前方的一切碾压成齑粉。

    “举枪!”

    曾勇和张文武都高声呐喊。

    几乎所有宋军士兵都从背后把火枪拿了下来。

    “填弹!”

    他们继续大喊。

    士兵们有条不紊地把米尼弹塞入枪膛当中。

    而此时西夏人离他们还有二百多米。

    “准备!”

    等过了十秒钟,两个指挥使又喊。

    所有士兵都举起了枪。

    “发射!”

    “砰砰砰砰砰砰!”

    白烟从枪管中瞬间冒出来。

    无数细小的铅弹在火药和膛线的推力下,以极快的速度出膛,撕裂虚空,射向敌阵。

    “啪啪啪啪啪!”

    大量子弹射穿了西夏人的铁甲,顿时成片的铁鹞子倒下。

    “嘶!”

    活着的铁鹞子们倒吸了一口冷气。

    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只知道宋人举起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长管对准他们。

    一阵“砰砰砰砰”的响声之后,队伍最前面的骑兵们如中邪了般从马上衰落,地上大部分人都没有当场死去,还在痛苦中哀嚎。

    这让其余西夏骑兵一阵踌躇,个个都忍不住拉着马绳,畏惧不前。

    后方一个将领见前方畏缩,用党项话大骂了几句,再次催促士兵们向前移动,只要到百步,他们就可以催动马匹发起让对手死亡的冲锋了!

    可仅仅过了二十多秒,那死亡的“砰砰砰砰”声音再次袭来,前方又是大片士兵倒下,仅仅一个照面,他们就损失了数百人。

    “啊!”

    终于有人忍不住,在见到眼前的队友莫名惨死后,忍不住大叫了一句,随后调转马头逃跑。

    这下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其余两千余残存的铁鹞子,纷纷向后方逃窜而去。

    “追!”

    曾勇和张文武高声大喊。

    诸多宋军骑兵立即收枪,催促着马匹向前追击。

    他们的装备是这样的,身上穿着宋军秋季军服,右侧腰间悬环首直刀。

    左侧腰间则挂着一个小包,包里有三颗手榴弹。

    马匹两侧还悬挂着两个大布袋,布袋里有很多小布袋,每个布袋都有一颗米尼弹和一包定量火药。

    每次射击结束,士兵们都得花至少二十秒左右的时间来清理火药匣以及装填弹药。

    因此发射效率还是比较低,每分钟只能射2-3发,远不如小钢炮快。

    但小钢炮有四个人分工协作,一个人装火绳,两个人填弹药,最后那个人点燃火绳发射,且必须熟练操作才能做到大概6-7秒钟一发。

    这是因为钢材在黑火药时代炸膛率比较低,黑火药的威力还是不如黄火药,很难将结构以及坚固程度更高的钢炮炸开。

    要是熟铁炮的话,还得有个人用沾水的刷子冷却炮管,等炮管完全冷却才能继续发射。

    而且每分钟2-3发的炮弹也只是在初期能用几次,到后面都必须保持1分钟1发,乃至2分钟1发,否则就要炸膛。

    而宋军的枪械虽然也是钢材制造,炸膛率同样较低,可士兵需要一个人完成清理火药匣、装火药、填子弹三个步骤,效率自然比钢炮慢得多。

    因此单论射速来讲,火枪还是不如火炮。但在近距离单兵作战能力上,火枪甩了火炮好几条街。

    骑兵们继续浩浩荡荡向前压进。

    很快远处的西夏军团们就注意到了铁鹞子军被击溃,有斥候向李元昊报告。

    李元昊这个时候正因为急功近利,在初期射了1-2分钟后,没有停下来等炮管冷却,导致好几门大炮炸膛而烦躁。

    听到斥候来报,也没有太在意一千人的进攻,只是又增派了五千人继续来围攻。

    可他显然有些低估了这批宋军的厉害。

    并且李元昊不知道的是,在这些宋军徐徐推进的时候,后方王士允拉着他自己的那十多门小钢炮也抵达了战场。

    小钢炮还是比较轻便,即便不用马,一百多斤的重量两个人抬都能抬着走。

    他们到了大概四五里开外,开始布置炮台。

    公元18世纪拿破仑时代,在没有膛线的情况下,12磅拿破仑炮最远射程就已经能达到25到3公里。

    到19世纪初,有了线膛炮之后,这个射程直接加到了3到5公里,也就是十里的距离。

    如今赵骏的火炮都是有膛线的火炮,西夏和辽国人仿制的火炮同样有膛线。

    两国没有冶炼钢铁的工艺,制作方法虽然不像宋国采取的模具,但也简单粗暴,用最原始的刮刀法就行。

    他们的大炮都重达一千至两千斤左右,口径非常大,仰角射击,通过膛线的加持,最远射程大概在10里左右,如果在高处,距离更远。

    小钢炮口径小,装填的火药量也小。

    虽然有膛线加持,但平地射程也就四五里,因而他们必须要靠火枪兵保护推进才能靠前。

    当然了。

    从敌人炮兵阵地侧翼靠过去也没事。

    因为人家的大炮转向和机动性太差了,很难威胁到小钢炮阵地。

    可架不住人家的骑兵突袭。

    所以火枪军阵地,其实就是为了保护炮兵阵地。

    外围的西夏人已经能够看到大概两千多宋军出现在了他们身后,随着李元昊军令下达,又有数千骑兵围拢过来。

    此时后方还在装填小钢炮,曾勇和张文武就下令原地驻守,以三段射击的方式,阻击来犯之敌。

    结果就是四面八方的敌人来一个死一个,大批西夏人被射得屁滚尿流。

    很多人也尝试用弓箭射击,可西夏人都是骑兵,用的骑兵弓,那射程跟火枪比起来,突出一个惨不忍睹。

    一时间后方的西夏人根本无法突破枪林弹雨,王士允这边几乎毫无压力。

    “好了!”

    过了大概几分钟后,王士允这边终于装好了小钢炮。

    他抬起头看向不远处正守着他们的曾勇等人,怒喝道:“把炮弹都给我打出去,一个不留,就算炸膛也在所不惜!”

    “是!”

    数十名炮手应声回复。

    钢炮虽然比熟铁炮和青铜炮坚固,但也不是不炸膛,如果高频率使用,也有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

    可眼下顾不了那么多,他们以少数兵力对付人家西夏五万大军,必须全力以赴。

    炮弹手们迅速各司其职,填火药的填火药,装炮弹的装炮弹,在短短的6-7秒钟之内,众人就完成了全部步骤。

    “发射!”

    王士允大喊道。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5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5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