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九十四章 侬智高归顺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一月二十日,这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因为这是每年各个部门进行上报总计的时候。

    不管是各个部门内部的计算以及统计部的大数据,都要上交到政制院。

    其中财政部上报,去年税收相较于前年增长了7,主要原因是辽国加大了贸易量,且大宋严厉打击海贸偷税漏税的问题。

    另外就是新的工商业税每年都在稳步增长,虽然不像原来的商业税那样刮地三尺,但新的商税极大地改善了商业活动,加大了商业贸易,如今的商业繁荣程度比以前高了至少30以上。

    而除了财政以外,统计部的大数据增长尤为明显。

    人口、农业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军事乃至于文化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农业当中的耕地面积。

    根据国家统计部的计算,去年一年的时间,又新增耕地面积达九百八十多万亩,比宋太宗开宝九年,到宋真宗天禧五年的数据翻倍。

    赵光义开宝九年,全国统计耕地面积为295亿亩。而赵恒天禧五年,耕地面积达到了525亿亩。

    也就是说,这四十五年的时间,每年耕地增长为511万亩。

    然而那是赵匡和赵光义刚刚开国初期,战乱平定之后,大量荒废的耕地重新得到了开垦,这才能够造成大规模增长。

    等到赵祯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基本上就已经稳定,其余的耕地最多也就是隐户隐产的问题。

    比如天禧五年的时候是525亿亩,等到了四十二年后的宋英宗治平三年,耕地面积反而下降到了44亿亩,至少有八千万亩田地在这四十年间不知去向。

    接着到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清查全国耕地,大量隐户隐产隐田浮出水面,这才发现大宋耕地面积居然有七亿亩。

    可见当时隐户隐产的问题有多严重。

    而前些年赵骏进行全国普查,清查出来的田地数量大概在6亿亩左右。

    当时他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全国大范围降低农业税,但每一亩田都要纳入到官府的统计当中。

    各地县衙都必须将此事当成任务纳入考成法,严格查清楚自己本县到底有多少田产。

    隐户隐产以往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但如果没有报备的话,那么官府就有权把没有产权的田地没收,成为地方官田。

    一时间大量地主豪强被迫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田地报备出来,造成了当时耕地田亩数量爆发性的增长。

    并且在朝廷降低赋税之前,其实还是有很多荒地出现。因为当时税务太重,有不少百姓直接放弃耕地,跑到城里去打工。

    所以除了地主豪强们的隐户隐产以外,地方官府也清查除了不少无主荒地,变成官田招募佃户来耕作。

    这差不多七千多万亩新出来的田地每年产生的税收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朝廷降低赋税带来的财政亏空,也同时为地方财政带来了不少收益。

    但宋初到现在属于高速发展时期,每年能增长五百万亩也很正常,可到了中后期就难了。

    如天禧五年525亿亩,元丰三年7亿亩,中间相差了足足60年时间,也就是说这60年间,大宋每年增长的耕地不到三百万亩。

    现在一年增长到了九百万亩,是天禧五年之前的两倍,天禧五年之后的三倍,每年都有一千万亩左右,让如今全国总耕地面积达到了64亿亩,增长速度奇快无比。

    之所以这样,首先是因为休养生息政策下,官府鼓励百姓多开荒,多开垦新地。

    其次是耕地需要有生产资料,比如水、农具等。

    朝廷这些年让地方官府用地方财政多修水渠,纳入政绩,同时建设钢铁厂,大量产出钢铁材质的农具,保证了百姓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开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梯田、淤田、沙田、架田、湖田等特殊田地就大面积出现于宋代,再加上赵祯找到了土法肥料,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那自然是大大地提升。

    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暴涨,粮价那自然暴跌,同时暴跌的还有猪、鸡、鸭、羊等牲畜肉价格。

    特别是猪肉,从前些年的27文一斤,跌到了如今15文一斤。

    回到宋真宗时期5文钱一斤指日可待。

    毕竟宋代的猪往往都吃猪草,但这样肯定长不快也长不大,吃米麦就不一样了,米麦本来就是猪饲料之一,提供的碳水更充足,长得也快。

    赵祯还广发圣谕,要求各地官府教授百姓阉猪技术,让猪专心干饭,生长周期和肥胖速度飙升。

    粮价低了,喂猪吃米麦的就多了,猪肉自然也多了。

    唯一比较坚挺的就是牛肉价格,宋朝是明文禁止杀牛的,牛要拿来耕地,只有老死或者意外死的才能吃,才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基本维持生存的物价低,进城打工的工资高,就显然造成了大宋的整体经济形势在往一个极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在封建农业社会有发达国家的话,那么如今的大宋,应该是全球唯一的发达国家。

    除此之外各个部门的上报工作也同样让人满意。

    大宋的基础教育事业已经开展了四年了,虽然还没有第一批成功毕业的学生,但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未来理工科人才也会越来越多。

    赵骏不仅一造了数理化的理科体系,同时还打造了一定工业体系。

    比如火炮、火枪的制造都有严格规定,火炮长度、材质厚度,火枪定量、射击方式等等,进行了系统化规格。

    未来蒸汽机量产后,流水线作业也将同步出现。

    而商业增长也喜人,商业改革后,商业繁荣程度日益增长,国内商品经济流通迅速,运河承载量大幅度增加,堵塞的事情屡屡发生。

    为此朝廷又广拨银钱,让地方官府对自己境内那段的运河进行疏浚扩展工作,又再一次大大提升了运河的承载量。

    严格来说,未来物流首先发展方向肯定是火车。运河这样落后的运输方式,其实不应该再关注。

    但赵骏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运河至少目前还没有到淘汰的地步。

    毕竟想要全国通火车在短时间内肯定难以做到,后世霉帝用了不知道多少华工的血水,才在1860到1910的五十年间修了超过50万公里铁路。

    而我们后世2021年的时候,铁路总里程也不过16万公里。

    所以赵骏认为,运河至少还有五十年的作用。

    等到五十年后,铁路估计才能覆盖全国各地,因而现在继续修建运河,并不算是一件目光短浅的事情。

    除了各地发展以外,军事上的爆发性增长尤为关键。

    一百二十多万人,淘汰到只剩下六十多万人,将领日常待在军营训练,极大地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另外按照政制院的指示,在去年下半年,军队进行整改之后,又挑选了一批精锐之士,约三万人,开始装备火器,已经训练了两个多月,颇具规模。

    如此一来,大宋的军队情况就很明显。

    其中八万火器部队,以一军五千人为例,拥有三个炮兵营,每个炮兵营拥有重型火炮十门,每门炮要配备二十人,小钢炮六十门,每门炮配备五人。

    这样全军就有四十八个炮兵营,重型火炮四百八十门,小钢炮接近三千门。同时还有五万六千人的火枪部队,火力相当充足。

    唯一的缺点就是火炮实在是太重,需要用大马车拉着,二十个炮组成员分工协作,才能够运作大火炮。

    但即便如此,野战的时候,基本上无敌。

    一个五千人的火器军一旦排出阵势,由三千五百的火枪队掩护后面火炮阵地,占据有利地形的情况下,阻拦个几万骑兵队伍冲锋还是没任何问题。

    而除了这八万火器部队以外,剩下的四十多万人也是精锐的冷兵器队伍,用的武器都是钢制武器,盔甲也重新进行了打造。

    可以说现在大宋的军队无论是火器还是冷兵器,在面对辽国和西夏的时候,装备优势已经非常明显。

    唯一的缺陷还是骑兵比较少,整个六十多万人的部队,目前在职的骑兵只有十二万人,其中16个火器军有4个骑兵军,在马上射击,其它都是步兵火器军。

    这还是最近几年大宋可以和辽国西夏进行马匹贸易的结果,不然的话,以军队改制之前那军中物资都被倒卖的情况,骑兵数量只会更少。

    便在这大宋整体实力全方面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政制院于一月底,向远在广南西路安德州的侬智高,发出了一封回信。

    当这封信到达侬智高手里的时候,其实已经快到二月底。

    这个时候的大宋正在轰轰烈烈地准备开始搞新一轮的庆历新政,这已经是第四轮了。

    前面几轮新政做了很多铺垫,只有第三轮和第四轮新政较为凶险,一个是对付冗军,一个是对付土地兼并。

    不过此时具体方针倒是还未做出来,虽然赵骏与范仲淹商量出了初稿,但还处于政制院讨论范畴,估计正式下达的话,可能要到三四月份。

    而在这个时候,侬智高就欢天喜地的接到了大宋的消息。

    安德州。

    所谓的南天国国王宫殿当中,今年才刚满二十岁的侬智高正在于手下心腹高黄玮、黄师宓、侬建侯、侬智忠等人商议。

    王宫非常简陋,其实就是侬智高占据当地富户的宅子。

    而且此地四面环山,遍地丘陵,虽然都是小山坡,却林子极为茂密,处于广袤的原始丛林包裹当中,这里说是州,更像个大一点的镇子。

    因为后世这里就是个镇,叫安德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西北,那坡县东南。

    而在宋代,它属于广南西路的四十八个羁縻州之一。

    宋代的边境羁縻州不像本土的州那样面积稍微大一点,下辖几个县,行政级别像后世的市。而是紧挨着,犹如村落一样分布在边境线上。

    所以不管从形式还是区域大小乃至人口分布上,这些羁縻州更像后世的某个镇、某个乡,甚至干脆就是某个村。

    不过这些羁縻州有大有小,最大最繁华的几个,就可以类比于县了。

    其中就有广源州以及安德州。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侬智高就是仅凭手里的几个县几十个乡村,人口可能不到二十万人,去对付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越南,最后甚至造反跟拥有近亿人口的大宋交战,也是个奇迹了。

    “大王。”

    黄玮等人来后,便询问道:“召我等来是有何事?”

    侬智高说道:“静之兄、琮甫兄,你们来得正好。”

    说着他把手中的书信递了过去道:“朝廷终于回信了。”

    “回信了吗?”

    黄玮与黄师宓顿时激动了起来。

    侬智高点点头:“朝廷说西南偏远,这些年因要与辽国西夏打仗,无暇顾及西南,如今击败辽国西夏,腾出手来,就要消灭越朝。”

    “消灭越朝?”

    几个人都大惊,没想到朝廷这次居然要动真格的了,直接要把越朝灭国。

    黄玮接过书信马上扫视了一眼。

    信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首先是肯定了这些年侬智高在西南与越朝的抗争,但同时也批判了侬智高擅自建国的野心,政制院的第一要求就是立即撤销国号,回归大宋旗帜。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6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6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