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三百二十五章 一点工业革命的小小震撼
    庆历六年年关,便在这淅淅沥沥的大雨没多久后就到来了。

    今年的年关老天爷倒是给面子,河北下雪,河南倒是只下了一场冻雨。

    更南的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区则风和日丽,广东更不用多说,温度能让人穿短袖。

    这也算是第三次小冰河时期过去之后,气候慢慢回暖的明证。

    至少到明朝中后期第四次小冰河时期到来之前,大宋拥有长达三四百年的风调雨顺,没有特别大灾难的发展时期。

    雨停后没多久,新年就到来了。

    最近这段时间雨虽然停了,可天气却灰蒙蒙的,即便是白天正午的时候也是阴天,直到大年三十才稍微放晴了一点点。

    大宋皇帝赵祯在三十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

    本来按照惯例,年关这几天宋朝的安排是新年前几天是举国欢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共迎新春。

    接着在年三十的时候于城楼设置烟火,与民同乐,满城爆竹声响,热热闹闹过新年。

    再到大年初一之时就是隆重的祭祖,包括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等等活动。

    赵骏这些年每年都要参加,跟着皇帝以及文武百官给赵家列祖列宗上香,也算是老赵家后世子孙没有失了这份孝心。

    但今年不同,祭祀改在了三十这一天,大年初一这一天就是另外的安排。

    朝廷最近也有风声传出去。

    说是蒸汽火车总算是正式可以通行了,官家对此事极为重视,因此决定在正月初一试运行时,亲自出宫观礼。

    这个消息不仅满朝内外都知道,就连其他国家的使者也纷纷知晓。

    因为年前几天朝廷外交部的官员就已经告知了他们,要他们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前来参加。

    本身年初一其实就是各方礼节向大宋皇帝道贺的时候,每年大年初一祭祀活动结束之时,都有各方来使向天子贺喜。

    没想到今年却改变了流程,直接参与另外一件事,也让诸多外国使者诧异。

    但他们也没有能力改变,只能接受。

    至于朝堂上,年前就有反对的声音提出来。

    倒不是反对火车试运行,而是反对赵祯出宫观礼。

    不少官员都说天子乃是国之重鼎,需要镇守宫中以安天下,不可擅自离开皇宫。

    这套说辞放历史上赵祯就信了。

    而且他历史上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过宫里,被牢牢禁锢在这深墙大院里,寸步不能离开。

    但眼下谁也拦不住他。

    因为以前都是以宰相为首的这帮官僚劝阻。

    现在宰相都换边站了呀,底下那群高级官僚也大部分替换成了宰相的人。

    本来拉帮结派,各自为营的朝廷阵型有的时候也会变成铁板一块,少数几个反对的声音,自然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便在这滚滚洪流当中,庆历七年到来。

    庆历七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四点钟,赵祯就早早地起床开始梳妆打扮。

    不要以为皇帝不好好打理,事实上作为皇帝更注重形象,所以每天都要穿戴整齐,一丝不苟。

    光把头发梳洗一番,再擦拭干净,戴上帽子,就需要差不多一个时辰的时间。

    其实平常倒也不需要这么麻烦。

    上个早朝而已,早朝的时候天还是黑色的,屋内点了蜡烛,仰面看皇帝看得不清楚,无需这么天天梳洗。

    更何况今天是大年初一休沐的时候,并不需要上早朝。

    但今天赵祯却特意好好打理,宫女和内侍们来来回回捯饬,把他弄得干干净净。

    不止是因为要去亲眼看看大宋蒸汽火车的诞生,还因为这是赵祯自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开皇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得不说。

    有的时候当皇帝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特别是当皇帝当成赵祯这样,就更加悲哀了。

    史料记载他出生之后,就被父亲赵恒下令从生母李宸妃那里离开,交由刘皇后抚养。

    后来即便是刘娥病逝,他继位之后,也从来没有出过皇宫。

    一个皇帝几十年的时间都蹉跎在那小小的宫殿里,从未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从别人嘴里听说百姓的生活,亦未免有些令人心酸。

    当然。

    站在后世人立场,倒也不必替一个锦衣玉食的皇帝觉得可怜。

    只是对于赵祯自己来说,他认为今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不管是出城,还是火车对于大宋的重要性。

    “官家,百官们都已经到了。”

    上午辰时初,也就是早上七点钟左右,天色刚刚亮,王守忠就过来向赵祯汇报。

    此时赵祯也刚刚梳洗打扮好,换上了隆重的火红色龙袍。

    除了他以外,曹皇后也披上了芙蓉冠,凤钗、步摇钗,身穿大袖襦裙的皇后服饰。

    “走吧。”

    赵祯听到王守忠的话,深呼了一口气,与曹皇后一起从后苑新修的寝宫走了出来。

    下雨已经是前几天的事情了,地上倒是干了,唯有早上后苑草丛里的露水还显得有些湿漉漉。

    夫妻二人离开后苑,来到前宫的大庆殿,大庆殿一直是宋代举行庆典、会见外宾的地方。

    但如今原本宽阔的大庆殿前面的大广场少了小半截,因为赵骏扩张了各部门之后,就又需要安排一些官署。

    他见大庆殿前面的校场还挺宽阔的,就占用了一部分,作为其余部门的官邸。

    不过大庆殿前面的校场本来就大,以前为了显气派得留出了几十亩的空地,现在即便被占用一部分,依旧还是可以举行仪式。

    只是今天却不是在这里举行,随着赵祯出现在大庆殿后,百官和诸多使者行礼,接着赵祯一声令下——出宫!

    百官和使节们就顺着秩序,浩浩荡荡从大庆门往南离开,接着出了宣德门。

    宣德门外就是宽阔的御街。

    此刻街道上早就被肃清,一辆巨大的马车摆在宫门口,各类伞盖、宫牌高举,上千护卫左右开道。

    赵祯和曹皇后登上马车,左右两侧骑马的护卫离三层外三层地把马车保护起来。

    “官家出宫了。”

    “那就是官家的仪仗队啊。”

    “真是威风凛凛。”

    御街两侧的行人们已经被几乎挤到了铺面边上。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伸长了脖子去看。

    如果是宋真宗时期,百姓们还有机会瞧瞧皇帝出宫是什么样子。

    毕竟赵恒也出过几次宫,比如去澶州“御驾亲征”,去山东“泰山封禅”。

    然而赵祯自继位二十四年来,还从未出过宫,甚至他没继位,还是太子的时候,也没有出过宫。

    汴梁百姓已经几十年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模样了,所有一个个都想瞅瞅。

    但可惜离得太远,隐约只见到了两个穿着红色大袍的人登上了马车,随后就消失不见了。

    “你们瞧着官家的模样了吗?”

    “没瞧着。”

    “也是,官家是何等神人?怎么瞧得见哦。”

    “这些年来,官家在宫中运筹帷幄,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真是天降圣人啊。”

    “可不是吗?如今咱们大宋国家昌盛,连辽国和西贼都不敢小觑我们,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报澶州的仇。”

    百姓们议论纷纷。

    天子脚下的百姓可跟普通地方县里乡里的百姓不同。

    即便是在报纸没有出现之前,市井小道消息遍布,而且朝野各种事情传播得也非常灵通。

    茶余饭后之间百姓们什么都敢谈,什么都敢议论。

    甚至当初烛影斧声之后,民间还有人传赵光义搞死赵匡胤的事情,弄得赵光义让武德卒打探消息,到处抓捕试图让天下人闭嘴。

    结果最后惹得朝野上下天怒民怨,百官纷纷群起而攻,才逼得赵光义收回了武德卒的权柄。

    如今赵祯形象早就不是当初那样刘太后的傀儡皇帝。

    从最初大力扶持赵骏的杀伐果断,让民间都认为赵祯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大搞改革的好皇帝。

    到后来赵祯发明了肥料、水泥、玻璃、杂交蚕豆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后,风口就又不一样,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为国为民,反正众口不一。

    等最近几年范仲淹在赵祯的支持下,五次庆历新政,口碑瞬间飙升到了极点。

    特别是赵骏和范仲淹经常把政绩推到赵祯头上,结果就是天下百姓无不感恩戴德,民间对于赵祯的评价可谓是有加无已,不少地方都有人为他立生祠。

    归根到底,百姓心里有杆秤。这些年来范仲淹的改革不一定惠及天下所有人,但一定能惠及天下大部分人。

    大部分都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从前苛捐杂税严重,生活贫困潦倒。如今赋税减少,生活蒸蒸日上。不一定很富裕,总要比以前饿死人强了太多。

    因此这种改变大部分百姓都看在心里。

    正如后世那样。

    为百姓服务,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话。也不是让当官的,去给百姓端茶送水,送温暖。

    而是需要你拿出足够的魄力和智慧,去改变,去造福!

    实实在在地改变普罗大众的生活。

    你做到了,你的威望就会增加,你的名字,就会被黎民百姓所牢记。

    正如伟人和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

    此刻。

    赵祯夫妇在百姓们的注视下,马车徐徐向南而行。

    百官也各有马车,数千护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车队,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汴梁城。

    御驾车中,赵祯好奇地拉开车窗帘向外张望。

    曹皇后本想阻止。

    因为皇帝得保持威严,如果让百姓看到他偷偷摸摸地撩开窗帘探出半张脸向外窥视,也不像个样子。

    但想到官家从未出过皇宫,也不忍心这样做,就没有说什么。

    还是过了片刻,赵祯主动放下车帘说道:“没想到城中竟然是这幅景象,”

    “官家是觉得有些失望?”

    曹皇后问道。

    “不,朕是欣慰于如今大宋的变化。”

    赵祯摇摇头。

    他久在宫中不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事实上就像张择端一样,宫里也有画师会把宫外的场景画下来给他看。

    但如今汴梁日新月异太快了,甚至有的时候站在宫里都能看见宫外的水泥高楼以及不断建设的新式建筑。

    这已经与他印象里的汴梁截然不同了。

    曹皇后罕见地夸赞了一句道:“这截是因为官家造福于万民百姓。”

    “是啊,纵观历史,又有几个皇帝有朕这般魄力。”

    赵祯倒是毫不推功。

    因为他确实没必要推功。

    舍得放权又掌握实权的皇帝有,比如刘禅。

    但刘禅终究没有成功。

    而他成功了。

    并且未来还很有可能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

    这就足够青史留名,为世人所称赞了。

    毕竟要是换了别的皇帝,赵骏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自在地肆意改革。

    车队徐徐离开了汴梁城。

    身后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除了文武百官以及御林护卫之外,还有四方来使,各国宾客。

    接着就是汴梁看热闹的百姓。

    呼呼啦啦怕是得有数万人,犹如人潮汹涌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8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298876/6584958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