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 第一百零一章:此人之谋,堪称无义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正文卷第一百零一章:此人之谋,堪称无义此事做完后,董昭还是觉得有些欠缺,他决定先行回到河内,去见张杨,为曹操打开自颍川到河内的路途。

    如此才可两相通达。

    于是,董昭立刻戴上冠帽,身着广袖长袍,整理胡须与鬓边,挺胸出门去。

    他先去了钟繇的府邸,送出了一封书信,又去辞别李傕,送出一封书信。

    再见了郭汜,送出一封书信,并在拜会后,相谈甚欢……直到后半夜,才出城去往河内,一路上他都在思考,该如何与张杨进言,方才能让他开关放行,主动联络曹操。

    路途两日,董昭回到河内时的张杨亲自来接,张身材十分高大,连边胡须、双眸有神,两鬓延伸下来都都有断续,皮肤粗糙且沧桑。

    整个人面容有一种沧桑岁月的雄武感,好似在苍茫黄沙里游历归来一般。

    刚见到董昭车架,张杨已快速走到车前,粗糙大手伸出将董昭迎下。

    此情景让董昭颇为局促慌乱,双眸闪烁不已。

    “承蒙将军厚爱,礼遇相待,昭心生愧疚,夙夜难寐啊。”

    “何来愧疚?”张杨带着他走在回城的路上,面容冷肃不露心情。

    董昭一边走着,一边说起了此次长安所见所闻,给张杨分析了当下态势,明言李傕郭汜内中不合,有可能随时会作乱。

    “然,昭却没能为将军立下功绩,要来兵粮、盟友。”

    “此去,只觉长安宛如浑水一般,甚是风雨交杂,各方势力均在其中。”

    “嗯,我早已有此感,可惜我守备河内郡,不可随意离去,袁绍、曹操均视我之地为己物,二人暗中结盟,我大军一撤,定会立刻发兵扑上,故而河内我离不开。”

    张杨守住了河内,同时也被此地所绑缚,一旦离开将会失去容身之地。

    而他和袁绍的交恶,则是令他不敢放弃河内的开始。

    故而,他和长安朝廷始终维持关系,又曾收留吕布、送粮于长安赈灾,左支右绌来与袁绍对峙。

    此时,董昭脸色一滞,连忙道:“将军为何说,曹公也图谋河内呢?”

    张杨冷哼了一声,也没有因为董昭一声“曹公”而生疑,他知道董公仁说话一向很有礼度。

    于是快速回答道:“他屡次送来书信,皆是要我开关,让他的使者能够从河内,去往长安面见天子,但他和袁绍早年暗中结盟,背靠于河北河南,相继对峙天下诸侯,我岂能放他入境,以令境内不安。”

    “将军万万不可做此想,”董昭连忙绕到他身前,此刻就是绝佳的机会,正好张杨也提及了曹操,或许正该劝说他,将关门打开!

    “当初,曹公遣使王必往长安,将军也曾放行,后曹操送来犬马金帛,亦是一段佳话,何故现在却要担忧曹公暗害!?”董昭抬起头来,正视张杨,“在下方才所言,心中愧疚,正是因为此节。”

    张杨停下了脚步,静静地看着他,开口道:“公仁请说吧。”

    “在下私以为,将军早起于武猛,并州莫不知将军之勇也。”

    “然而今退守河内,乃是深受天子器重,以侧相应予,应该深思立下大功来偿还此恩,而如今,功绩就在眼前,将军应当取之。”

    “何来的功绩?”张杨目光深邃,若有所思。

    “天子东归,已成定局,且不说陛下思念雒阳旧都甚矣,而今,李傕郭汜内斗不休,两人日益生怨,迟早会有一战。”

    “故而将军应该勤王为要务,以将军一个人的能力当然不行,但若是外部还有诸侯接应,则大事可成,天子归雒阳后,定会表彰功臣,将军若在其列,则与袁绍之仇怨,不也就冰释消融了吗?”

    “在外诸侯,你说的便是曹操。”否则也不会这样徐徐引导,但是曹操和袁绍本来是盟友,又怎么肯真心待我呢?

    月色下,接着昏暗的火光,董昭可以看清此时张杨的面庞,其实已经动摇。

    于是他再深深而拜,语重心长的道:“曹公和袁绍,并非是长久的盟友,袁绍据冀州、青州,而今即将夺取幽州,有沃野千里,战将数百,兵甲数十万。”

    “而曹公据兖州、徐州、颍川、汝南,以军屯为内治主政,囤积粮草善待百姓,兵甲虽不足二十万,境内却有数百万,乃至千万百姓相随,日后便能源源不断获取兵力。”

    “他们两人,迟早会有一战。”

    “而胜者,方才能存活于世,这是大势所趋,”董昭目光灼灼的看着他,“而将军和袁绍有仇,何不相助曹公?”

    “将军亦需功绩,何不趁势将护帝之功、结交之便,一并得之?”

    张杨深思之时,一句话也没有回应,他在权衡当下利弊,他此刻虽为河内郡守,此地人户富庶,得粮不少。

    去年大旱,也曾命将士背粮去予天子,自来河内后,贼不像贼,英雄不像英雄,还是应当做出一步改变才是。

    “好,我开关相迎,你为我派出使者,向曹操通此令,让他派遣一支使者,从河内而过,去往长安。”

    董昭说得对,与其一直死守于河内,不如趁势立下功绩,结交曹操,和他同盟抵抗袁绍。

    否则再等下去,莫过于等死。

    张杨不怕死,但怕死得太过窝囊简单,连带着跟随多年的兵马一起消磨了一生。

    董昭的话,可谓是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可以立下功绩,也能结交曹操。

    “将军,英明。”

    董昭咧嘴一笑,道:“我一定为将军奔走,遣心腹,去往曹操处,让他尽快派出使节来河内,和将军结盟。”

    “多谢公仁。”张杨暗暗的舒了口气,董昭看局势比他透彻许多,所以自得董昭后,始终仰赖。

    董昭摆了摆手,道:“我此生才学,不就是为了这些事而施展都吗?

    “既如此,我今夜就需离开,再回长安去,奔走各处,设法先将天子动向探知。”

    他再次深深一拜,让张杨顿感错愕,这才刚回来,还未曾得休息,竟然立刻又要到长安去。

    看来,形势的确已经非常危急,“我给你一些死士宿卫,伱带去长安吧。”

    “谢将军,昭一定不辱使命,为将军开辟一条可行之路。”

    “哈,”张杨背着手轻笑了一声,深深地看着他,沉声道:“而今,谁人都在寻出路,天子也不例外。”

    “局势混乱,远比你我所想更加危急,所以,公仁当以保命为上,你之才,应当方刻才有用武之地。”

    “珍重。”

    他们两人之间,并不旧识的私交情谊,而且两个人的性情也都算不上豪士、侠义。

    但不管怎么说,一同共事于河内,每日亲身入此长安风云之中,却也生出实在的袍泽情谊。

    难能可贵。

    ……

    董昭回到长安,不到一日,便有人来府邸做客。

    在宴请之后,假意酒醉,于是转到内屋而商谈。

    所来之人,便是廷尉正钟繇。

    长须及胸膛的钟繇,有真正儒者的风范,目光明亮,须发浓密,黑白参半。

    其人身穿黑色为主色调的官袍,头戴冠帽,脸型与体型都偏清瘦,胡须及胸,笑时儒雅。

    他此时伸手将胸前的胡须捻住,淡淡道:“君所送书信,我已彻夜观读,曹公武德昌隆,在外得兵甲十万,仍旧有勤王之志。”

    “早在当年讨董时,他一马当先于众诸侯之前;董卓入京时,他也曾暗中谋划刺杀,事未竟而化名远走。”

    “我,深感敬佩。”

    钟繇直言不讳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略显沙哑沧桑的声音继续响起:“我愿力主东归,说动李傕郭汜,不过此事很难让他们松口。”

    “长安,如今态势紧张,李傕、郭汜二人,为护卫皇城,各自引白波残部、黑山残部、南匈奴贼寇,西羌部族等,鱼龙混杂,令天子苦不堪言,想要逃脱出去,非要他们同意不可。”

    原来如此……

    董昭刚来不知道,若不是钟繇告知,他又怎能想到,整个长安周围还放了这么多贼兵、异族。

    南匈奴是马背名族,若是有军在此那定然是骑兵。

    而且,这么多暗藏的兵马囤积,也怪不得去年颗粒无收、尸横遍野时,两人死活不肯以兵粮赈灾。

    眼睁睁就看着天子脚下活生生饿死了十几万人!!

    心狠如虎狼也!如何与曹公那等仁主相比!?

    “甚至,长安内城之中,盘踞着大量的探哨,包括我今日到此而来,或许都有人立即通报给李傕,或者郭汜,又或者是别的人。”

    “廷尉,这……”

    “不必惊慌,”钟繇看董昭惊讶,连忙抬手,摇头道:“今夜你我相见,明日定也会被他们二人追问,是以只说你我旧识相交甚笃,家中曾有姻亲,我在你府上喝醉,不便回宅便好。”

    说到这,钟繇又展颜一笑:“当然,也不一定会有人来问。”

    “这是何意呢?”董昭没听明白这话里的意思。

    钟繇叹了口气:“以往也有义士来见我,夜晚时,共同谋划计策来疏解此时苦闷,但若是来见我的人干系不大,第二日李傕就会追问,或者是郭汜来问;若是干系十分重大,可能事关中原的话,反而不会来问。”

    “他们两人皆为戎马半生、杀人如麻的将军,又历经了王司徒当初不赦之仇,对士人痛恨敏感,定会问我。”

    “不问,则说明不知。”

    “啊,”董昭忽然短促的叫喊了一声,“探哨消息皆要归一人之手,乃是当年那位牛辅军中的谋主贾诩,我记得他。”

    “答对了,”钟繇点了点头,“此人可谓足智多谋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341431/7083244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341431/7083244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