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146章 基于现代种粮模式及唐朝人口数量,对均田制进行大胆猜想
    长孙皇后皱眉:“可我们怎么能插手别人家的土地?”

    “嫂嫂,并非是我们插手别人家的土地,而是别人家先插手国有田地。”

    李世民迷糊了,他开口:“义妹,此言何意?”

    “均田制从根本上便是有弊端的,表为公有,实为私有,土地买卖法保护的并非是百姓手中的土地,而是为世家大族兼并百姓手中田地找寻了一个合法的借口。”

    “如今的两税法中,有一部分的税钱必须以铜钱为抵,而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并不多。”

    “之前说经济学的时候便讲过金银铜的地位,也说过这些矿产在我朝国土上的分布和储藏情况,兄长可还记得?”

    李世民点头,这些东西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也叫他改变了许多对待金银铜的态度。

    “故而庄上与世家做生意,只收金银铜,因为他们根本不缺这些!”

    “而六味斋卖货给百姓,收的多为绢帛。”

    庄上关于绢帛兑换铜钱的比例一直都清清楚楚地写在黑板上,摆在六味斋门口。

    百姓们愿意来六味斋买东西,不仅因为东西实惠,也是因为庄上不压绢帛的价钱,并且找钱的时候还给铜币。

    庄上的纺织技术并不差,如今却只有不怎么沾边的毛线厂建了起来,就是害怕冲击到百姓的资产。

    “百姓交税没有铜钱,于是便要卖掉绢帛粮食来换取,可铜钱都在世家地里埋着,市面上能有多少?于是铜钱越来越贵,绢帛和粮食越来越便宜。”

    李茵叹气,若是庄上的纺织技术再推出来,离京城近的娘子们可以来工厂做工,离京城远的该如何?

    家里藏着的绢帛突然成了废料,叫百姓怎么活!

    她继续道:“这是恶意兼并,不应该被允许。”

    “百姓们为了兑换铜钱交税,只能用大量的绢帛来换,于是日子便不好过,渐渐地就得卖自己的私人土地。”

    好在唐初这种情况少,百姓们手里的田地还多着,不用怕好种子推广不出去。

    “兄长,若是当官的和乡绅地主勾结,为富不仁,那百姓将更加难熬。”

    “如今矿产的挖掘技术一直在进步,再加上女庄用从世家手里抠出来铜钱反哺给百姓,至少在京城这片地域中,铜钱的使用量已经渐渐赶上绢帛了。”

    听闻此言,李世民突然想喝上两杯酒。

    这种细小的变化他之前根本没注意,现下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如今京城渐渐有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只要六味斋价格稳定,其他铺子不管背后主家是谁,都得按照六味斋的定价水平来。

    不然人家六味斋一气之下出了你家的主打产品,你动也不敢动,争又争不过,以后还怎么卖货?

    “所以从长远来看,均田制弊大于利。”

    “可若想打破这种制度,不能直接强硬收归所有土地,只能使用迂回政策。”李茵笑道:“兄长只要表现出忧心粮食不足的问题便可。”

    “我懂了。”

    长孙皇后眼睛一亮:“今秋剑南、关东一带干旱,粮食本就要减产,私人土地不在朝廷掌控范围之内,好多又不用交税,谁知道大家会种什么!”

    “所以……”

    “好担心粮食不够啊!”李世民适时开口:“还是将土地收归国有吧。”(唐朝的均田制本意是将土地国有的,但因为世家所以私公并存,到最后私有完胜公有)

    李茵哈哈一笑,配合着演起了情景剧:“兄长,万万不可啊!这都是诸家代代先辈呕心沥血,真金白银买来的呀!”

    “无妨,吾愿意出钱,帮朝廷购买。”

    李茵表情搞怪,大喊:“不行啊,土地可是百姓的根基,这是在要大家命啊。”

    “可若是有人不种粮食呢?”

    “粮食乃国之根基,吾等世家一定会督促百姓种粮的!”

    “不,还是叫吾购买吧,吾是为了天下百姓考虑,诸公应当理解。”

    李世民说着说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诸公既然认为不妥,不如吾等各退一步,便拟一条律令出来,内容便为:凡大唐境内良田,只得种植农作物以供天下百姓食用,违者诛九族;荒废土地一亩,罚款白银万两。”

    李茵佯装捶胸顿足:“万万不可!这惩罚过于严重了些。”

    这戏演不下去了,几人对视一眼,纷纷大笑。

    “这般要求,就好像是在告诉别人说,你今日从米粟麦……这些作物中选一个吃吧,不然我就要砍你的脑袋!”

    长孙皇后抿嘴,忍俊不禁:“二郎,你睡饱后必须要起床,不然我可不依你!”

    李茵朝长孙皇后竖起大拇指,这比喻过于魔性了。

    “如今的耕地便是全部种粮,此番尚且不够百姓分食,世人哪里会想到有朝一日粮食会多的吃不完?”

    就像她那个时候,没人能想到袁老嫁接出了魔稻。

    若是李茵现在告诉别人说亩产能超过千斤,不,只要说亩产能超过600斤,别人就会骂她有病。

    “义妹,粮食真的会一直增产?能达到什么程度?”

    “会一直增产,直到每亩千斤。”

    “!”

    众人皆迷糊。

    李茵道:“今秋庄上还会种一茬稻米,继续嫁接,兄长不若明年开春来瞧瞧。”

    随着工业发展,粮产越来越多,愿意种地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等机械工具产出,解放了劳动力,粮食就更加不值钱了,到时候得靠国家调控才行。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13269/69676360.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13269/69676360.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