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那话一问出来,原本都被杂交稻吸引的其他时空君臣都猛然回过神来,是啊,林菱说那玉米、番薯、马铃薯能活人无数啊,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汉武朝,刘彻似与有荣焉,笑眯眯对卫青道:“我高祖以微寒之身建立汉室,虽比不上那霸王勇武,但却向来精明又敏锐。”

    三国,诸葛亮含笑取消了自己要发送出去的留言,身处在乱世的诸葛亮也无法动用蜀汉举国之力去研制杂交稻,后人如此富庶和平之盛世都需要五十余年方能成功,魏吴仍虎视眈眈,蜀汉却经不起这折腾。因此他也想问问那番薯玉米之事,不知适不适合蜀地耕种?

    没想到叫汉高祖抢了先,倒也好,省却他一次发言机会了,于是他想了想,仙迹既将这三种粮食并称,恐怕那玉米与马铃薯也不是中原产物,不如试探试探:

    “林娘子,敢问这番邦之粮,是何时何地又是通过何等途径传入我中原的?”

    诸葛亮又细致地看了一遍自己的问题,一条发言包含了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于是点击了发送。

    【阿斗的人形外挂:主播,考你个初中地理知识,你知不知道玉米、番薯与马铃薯,原产地在哪,啥时候、怎么传入种-花家的?】

    诸葛亮看到了系统自动转译的文字,也不过一声哂笑。

    后人说法的方式真有意思。

    诸葛亮先前一直在外平叛南方四郡的叛乱,行军打仗无法专心观看仙迹,因此先前没有说话,只找寻到能够观看仙迹的文吏在旁记录,偶尔战事稍歇才能一心多用听听,现已将举旗反蜀的南方四郡叛军打退,便又才得空坐在中军大帐中仔细看仙迹。

    故而先前各朝扎堆送票的时候,他并没有发言。

    其他朝代的君王看到这个新出现的名字,都愣了一下。

    三国之前的朝代无法得知这人是谁,只以为能够发言的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却不知这人也是个宰相。

    而三国之后的众人在意识到了此人是谁后,都不由感慨万分,那可是三国那群星闪耀的乱世中的“智绝”,卧龙先生啊!

    尤其是相父已然故去,孤独又彷徨地守着蜀汉十余年的蜀后主刘禅看到了这个名字,长久无法言语,不由潸然泪下。

    先前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能够看到仙迹却不能发言,如今看到相父他便明白了。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之中,还有另一个他与相父。

    “相父,阿斗都已有白发了,你在那一处时空,身子可还康健?那可恶的李邈已被朕杀了,朕与蜀国百姓,未有一日不思念着相父。”

    “朕真盼望能再见相父一眼。”

    刘禅坐在大殿上,捂住了双眼,泪水却还是从指缝中流出。

    阿斗好累啊,相父。

    林菱正拿着手机支架,和爷爷说要去后山一趟,还拐到楼梯下头,顺带带了水桶和水瓢去菜园子浇菜,就见到了直播间的留言,林菱已经习惯了网友的画风,看来她第一次直播爷爷讲历史课有点草率了,害得平台在给流量的时候以为她是历史播主,于是吸引来的也都是历史爱好者。

    不过,这问题可难不倒林菱。

    【这问题要答不上来,我还算历史老师的孙女儿吗?我小时候的睡前故事可不是安徒生童话,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咱们一边走一边说,先说玉米吧。玉米原产自美洲啊,早在七千年前,玉米就被墨西哥土族民在高原谷地驯化并人工种植,秘鲁还有个距今四千多年之久用来储藏玉米的石仓呢。玛雅人的纪念碑上也刻着玉米,经过印第安人长久的选育与种植,到了15世纪末就基本有了咱们现代玉米的基本特征啦,但是肯定没有我们现代的玉米长得饱满又大。

    后来哥伦布探险队在首次到达美洲后发现了玉米,便将玉米种子带回献给西班牙皇室,从此玉米就从欧洲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玉米是怎么传入种-花家的呢,其实蛮多不同的说法的,现在大家都认为玉米的传播渠道并非单一,而是在大致的时间段,由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路径把粮食带入了种-花家。简单来说,一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由葡萄牙人先把玉米带到了阿三家,然后经过缅甸传入我国云南;三是葡萄牙人与出海贸易的种花商贾沿着郑和下西洋开辟的航海道路,通过海路将玉米传入我国闽浙粤沿海。

    但这三种途径大致都是在16世纪中叶以后,目前种-花家最早有关玉米的记载始于明嘉靖年间,一个叫赵时春的人在《平凉府志》中写道:“番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三月种,八月收。”他不仅描写了玉米的外貌细节,还写了玉米播种和收获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判断这就是我们日后说的玉米了。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苞上出白须垂垂……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嘿,李时珍还挺潮,会做爆米花。

    而“玉米”一词首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这就是玉米的由来了。】

    明永乐之前的各个朝代听完都觉得非常沮丧:好嘛,这美洲没听过,这欧洲也没听过啊!欧美二“洲”究竟在哪里呢?原来这天下竟如此博大!还有这葡萄牙到底是什么牙?真是古怪,是个人名还是地名啊……

    而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不满地嘀嘀咕咕:

    “那嘉靖,先前林姑娘说张居正的时候就说过,嘉靖隆庆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可见这嘉靖也不是什么好皇帝,但他运道怎那般好,又能得番麦还能得张居正……”

    秦王朱樉指正:“爹,张居正是万历朝的。”

    朱元璋恨铁不成钢地白他一眼,还没说话就听朱棣插嘴:“二哥,爹没说错,你没算算那张居正多大?他辅佐的万历是幼帝,说明那隆庆龙椅都还没坐热就归天了!那张居正肯定是嘉靖朝生人嘛。”

    朱棣自打知道自己的后人将要小宗入及大宗,尤其那没用的万历是自己的子孙后人,就各处留心,生怕爹想起来他这个祖宗给他一顿打,因此早已通过林菱的只言片语推断出了张居正的大致年岁。

    朱元璋这才重重地哼了一声。

    那嘉靖既然不是明君,凭什么得能臣还有粮种?

    朱标一眼就知道自己老爹在想什么,于是角度奇特地宽慰道:“爹,好歹也是我大明的皇帝,这运道也是大明的运道。”

    那嘉靖也不知晓是老四的后人还是他的后人,但不管是谁,都是大明皇帝,这运道给了他便是给大明续命,总比给那什么清朝好些。

    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节,竟然真的被朱标的话抚慰了,别别扭扭地接受了那嘉靖鳖孙,甚至还嫌弃他运气不够好,没生出个能为大明续命两百年的儿子来。

    而万历朝,张居正眼眸瞬时一亮。

    原来那玉米就是番麦!

    他自然知晓,戚继光在浙江练兵时就在山地种了一-大片番麦田,他种那么多……主要是用番麦来喂马。是的,在明朝,玉米传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能大面积种植,主要是作为给牛马吃的草料而小范围种植。

    不过……张居正微微皱眉。据他所知,番麦虽耐储存,不易坏,但实在不好吃啊!

    张居正幼时家境也不算富裕,家中养不起马,但是他家隔壁就是辽王府,辽王养了不少骏马,辽王的马儿都养了一副刁嘴,连马儿都更爱吃豆料,不爱吃番麦。而辽王府的田地里也仅有边角种上几颗番麦,佃农都说,这番麦食之比不上芡实。

    很快,张居正就想明白了,他们这时候的番麦想来没有经过后世那般的“优中选优”,因此不如后世的好吃,只怕产量也不及后世!而种惯了五谷、田地有限且赋税繁重的农人,谁愿意冒险大面积种植一个外来的粮种?若是颗粒无收,全家都要饿死。

    没有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而大明的官府也没有人意识这东西的好处,故而林姑娘才会说,虽明朝传入,却到了清朝,番麦才成了活人无数的粮食,也就是说,约莫花了百年的时间,这番麦才被百姓接纳。

    张居正微微陷入沉思。

   &nbs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14739/7004539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14739/7004539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