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穿去1969搞事情 > 第88章 学功夫(四)
    饭后二爷和何飞就说起了崆峒山崆峒派。

    提起崆峒派,后世之人率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金毛狮王的“未伤敌,先伤己,一练七伤,七者皆伤”的七伤拳。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中国着名五大武术流派。虽然崆峒派的名头不如其它四派响亮,但崆峒武功却是远早于少林、峨眉、武当等门派的。

    崆峒山位于gs省平凉市西3公里处,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总面积836平方千米。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

    崆峒山上,庙观甚多。秦、汉时期,山上始有庙宇建筑;魏、晋、南北朝期间,山中道教兴盛,宫观遍布。问道宫始建于唐代以前。唐代,山上修建了轩辕宫(清代移天仙宫院内)。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在主峰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政和年间(1111-1118),宋徽宗颁旨,重修问道宫。后唐宋之际山中所修道教宫观庙宇毁于兵火,元代开始重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开始,平凉韩藩王室将马鬃山巅辟建为隍城,在隍城内重建真武殿,顶覆铁瓦,远望如金台玉阙,并增建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灵官洞。自山麓至香山梁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老营宫、遇真宫、南崖宫、天仙宫、斗姆宫、静乐宫、玄圣宫、飞仙阁、磨针观、十二帅殿、白虎殿、东华庵、混元楼等,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圣父圣母楼、三官殿,从中台至隍城修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三教洞。期间又重修问道宫,并在院内增修全真阁。明万历年间 (1573-1620),仿湖北武当山规制,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时修道教宫观庙宇及亭台楼阁等建筑四十二座,总称八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紫霄宫、飞升宫、五龙宫、遇真宫、老营宫、太和宫、王母宫、静庆宫、询道宫)、十二院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崆峒山道长们请来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将崆峒山辟为道教十方丛林。此后,在隍城前增建钟鼓二楼,在雷声峰一带又建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顶修三清道祖殿,在朝天门上头修建药王洞,在东台修建关圣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飞升宫、三皇楼,在招鹤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宫。清同治年间(1862—1874),再次毁于兵火,后又重建,规模与数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后世仅存《重修问道吕碑记》、太和宫、宝塔、盘龙石柱等建筑与文物。

    据载宋代宋披云、元代贺志真、明代张三丰等许多着名道士均曾于山中修真养性。崆峒山上林木葱茏,风景秀丽,古迹星罗棋布,名胜比比皆是。山中主要名胜有月石峡、羽仙峰、定心峰、绣球峰、千大崖、插香台、棋盘岭、归云洞、玄鹤洞、玉女洞、青龙洞、黄龙泉、丹梯崖等等。山腰的问道宫,传为黄帝问道之处。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明清“三教合一”说盛行,崆峒山的宗教人士跟上时代发展,于明末清初在岩石上开挖了三教洞。之后,三教虽偶有矛盾,但在教理、活动上都较融洽,方丈、道长都较团结,这是崆峒山三教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和特点。

    据古籍《山海西经》中的记载,崆峒山古称\"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至唐代最终名定\"崆峒山\"。在距今3600-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崆峒山生息和繁衍,他们在同野兽的生死搏斗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兵器,并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这也是崆峒派武功最早的雏形。相传古时广成子也在此山中石室内隐居修炼,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领悟了最高的道理,经过28年的努力,使天下实现了大治。

    崆峒武功出自于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的gs人飞虹子。它兴起于盛唐,晚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到了后世就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

    飞虹子以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的理论为基础,并吸收了当时瓜州(后世敦煌)等地的舞蹈,创建了崆峒派的玄奥武功。

    崆峒派的武功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功法玄奥隐秘。崆峒派武功的特点在于一个\"奇\"(兵器),其出奇之处并非是什么“七伤拳”,而是指它诸多的出奇之处,例如崆峒派的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又多以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手发现而着称,且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内,所以在交手中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后世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

    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武器。后世弟子演练武功,用剑的反倒稀少。

    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拳术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史料记载崆峒派的历代掌派人有第一代的唐朝甘肃人 飞虹子,第二代 的宋朝甘肃人飞绥子 ,第三代的元朝甘肃人云离子,第四代的明朝甘肃人飞云子(黄衫客) ,第五代的清朝四川人 眉姑(女) ,第六代的清朝四川人飞尘子(曲一洪) ,第七代的清朝湖南人陆尘子,第八代的清朝广东人袁一飞,第九代的民国浙江平湖人胡飞子(胡惠民) ,第十代的吉林人燕飞霞(王进),第十一代的花舞影(日本人,原名甲斐睦子,师承燕飞霞,燕飞霞的妻子),白义海(甘肃平凉人)。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胡飞子均立过战功。

    崆峒派武学开山立派一千多年,但掌派人却没有几位,确是让人心生疑窦、匪夷所思。

    崆峒派在对身份地位的的称呼上有别于其他门派。在一个门派,身份权利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大多数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对其则尊称为“掌派”或“掌派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崆峒派有八个掌门人,即飞龙门掌门、追魂门掌门、夺命门掌门、醉门掌门、神拳门掌门、花架门掌门、奇兵门掌门和玄空太极门掌门,但他们只负责管理本门下的弟子,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由于玄空门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独修的功夫,所以玄空太极门的掌门基本也就是下一任的掌派人了。而比八个掌门身份再高一级的就是掌派了。

    据说崆峒派掌派人必须精练崆峒派的8门功夫,学全118种套路,而这118套武功的风格完全不同,只有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才能将这118套武功练全成为掌派人,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武学奇才,崆峒派宁可不推举掌派人,这也有别于其它门派。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16491/70450462.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16491/70450462.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