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个书生有点凶 > 第五百零八章 兵事?
    只不过,还有一件事却是让他十分不安。

    那就是那高丽使臣李桂成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别说是见上一见,现在他们这些使臣,就连李桂成是死是活都没人知道。

    而且,这藤真一郎也曾暗中设法去打听其他高丽人的情况。

    可惜的是,就算他出了不少银子,但根本就没有打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那高丽官驿早就被看的死死的,看这个架势,恐怕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而藤真一郎事后也想请陈安晏帮着打听,可惜的是,除了年节当日之外,其他时间陈安晏都没有露面。

    所以,藤真一郎的手下根本就没有见到陈安晏。

    其实,不止藤真一郎的手下,还有一些他国使臣甚至是大梁的官员都没能见到陈安晏。

    那些其他国家的使臣因为见到耶律平他们给陈安晏送礼,尽管他们不知道耶律平他们这么做究竟有什么目的,但是他们心里很清楚,就连北周他们四国的使臣都这么做了,那他们跟着照做一定没错。

    因此他们一个个在第二天也都准备了厚礼上门。

    只不过,王府的侍卫却推脱并不知道陈安晏的下落,他们还说,陈安晏已经放下话来,所有的礼物一概不收。

    因此,这些使臣也只好悻悻退去。

    至于朝中的那些大臣,除了一些确实想要通过讨好陈安晏来接近李文栋和李彧的大臣,但也有不少大臣想要通过来找陈安晏的借口,来进入吴王府的大门。

    不过,陈安晏自然不会让李文栋为难,所以,不论是那些外邦使臣还是朝中大臣,陈安晏一律不见,这倒是让他省去了许多麻烦。

    而藤真一郎再三思量之后,还是决定暂时依照原来的计划,留在大梁。

    至于西夏的消息,他立刻派了手下将此事传回倭国。

    而且,他也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都分析了一遍,请天皇做最后的定夺。

    而他自己则是继续留在大梁。

    如今耶律平已经带着手下离开了大梁京城,西夏虽说还有拓跋浩存留在大梁,但因为如今西夏国君李密出事的消息已经传扬开来,想来这拓跋浩存也不会在大梁待多久就会离开。

    所以,在剩下的这些外邦使臣之中,就数倭国的国力最强。

    既然如今李密的情况到底如何还不知道,那对于藤真一郎来说,就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一旦李密真的已经驾崩了,那倭国也必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而在藤真一郎看来,这唯一的后路,就是其他这些小国。

    若是倭国能占领一两个小国,同样能暂时缓解国内大名之间的争斗。

    虽说那些小国肯定无法跟大梁的那几个省份相比,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所以,藤真一郎留在大梁京城,主要还是想要跟其他国家的使臣活动。

    在陈安晏的“干涉”下,这倭国使团的人之中,藤真一郎已经能够外出活动,只不过,还是须由大梁的大内侍卫陪同。

    不过,这倒是不影响藤真一郎去跟其他国家的使臣见面。

    到了第二天一早,就如大家所预料的那般,那拓跋浩存也来到王府请辞。

    其实,虽说这拓跋浩存在得知李密的消息之后,一直归心似箭,但既然李纯吩咐了,让他暂时留在大梁。

    而且,拓

    跋浩存也觉得李纯所说,的确有理。

    所以,按照拓跋浩存的计划,暂时留在大梁,等到大梁的元宵过后,在开始返回西夏。

    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只要根据李纯传来的消息行事。

    可是,既然此事传扬开来了,那拓跋浩存若是继续留在大梁,终究还是会有个不忠的名声。

    对于武将来说,忠自然要比其他所有东西都更加重要。

    所以,拓跋浩存想了一夜,还是决定第二天请辞返回西夏。

    其实,按照他的估计,若是顺利的话,李纯说不定已经到了西夏国都。

    李密已经没事了也说不准。

    不过,不管怎么样,拓跋浩存知道自己都不适合再留在大梁了。

    而李文栋在挽留数次之后,也只能让拓跋浩存离开。

    可就在拓跋浩存准备带着剩下的人离开的时候,有个官差前来通传,说是枢密使杜和安杜大人求见。

    这位枢密使这时候来到吴王府,不止让吴王府的人颇为诧异,就连准备离开的拓跋浩存也十分惊讶。

    先皇亲封的这四位顾命大臣,宇文德荣主要负责内政,单文柏主要负责吏治,史苏平主要负责检查,而这位枢密使杜大人主要负责兵事。

    所以,这四人不论是哪一个,都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而这也是先皇在深思熟虑之后所定下的。

    而在这四人之中,宇文德荣沉稳,单文柏张扬,史苏平内敛,杜和安则是低调。

    虽说这位枢密使大人手握天下兵权,平日里却很少露面。

    别说是寻常的百姓,就连朝中的大臣都很少能见到杜和安的面。

    一般来说,除非是有战事,这位枢密使大人甚至连早朝都很少露面。

    可纵是如此,却没有一人敢小觑这位顾命大臣。

    京城里的百姓都知道,这位杜大人平日里几乎都在枢密院公干,要么是研读他国传回来的情报,要么是考量大梁官兵的部署。

    外界甚至有传言,说这大梁要是论尽忠职守,能跟李文栋抗衡的,恐怕也只有杜和安了。

    不过,话虽如此,也有一些其他言论不时的出现。

    说是这杜和安是因为无处可去,这才一直在枢密院公干。

    其实,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按照大梁的官制,除了因为发生了战事,调动各地兵马的时候需要朝廷的旨意之外,平时的一些军演或是轮换,枢密院只需将情况上奏朝廷便能调动,而无需朝廷另外下旨。

    所以,就兵权而言,他这位枢密院使的权利无人能及。

    不过,大梁朝廷自然也不会如此“放心”的让一位大臣掌管天下兵马。

    按照大梁的官制,枢密院在军演或是换防的时候,虽说无需朝廷另外下旨,但是朝廷还是会派出监军同行。

    监军虽说不能直接统领三军,但对统帅有监察之权。

    另外,历任枢密使举家都要定居京城。

    就算有极为重要的私事,也只能由府上其他人代劳,枢密使本人及其长子则必须留在京城,不得离开半步。

    因此,虽说这杜和安掌管天下兵马,却出不的京城半步。

    而这也是大梁的兵部能够跟枢密院并存的原因之一。

    至于枢密院的其他官员,虽然对他们的要求没有对枢密使那么严苛,但是朝廷也要求,他

    们的长子必须留在京城。

    当年,大梁的皇帝想要成立枢密院,兵部自然极力反对。

    不过,在提出执掌兵权之后不得离开京城之后,兵部的反对之声倒是没有那么大了。

    因此,那些百姓倒是没有说错。

    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杜和安的耳朵里。

    若是换成了单文柏,恐怕早就报复了,不过,这杜和安却像个没事人一般,依旧每日待在枢密院里。

    因而,今日他竟然会出现在吴王府的门口,自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陈安晏。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8051/248948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8051/248948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