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三国人物那些事儿 > 第57章 公孙瓒:从书佐到将军的传奇人生(四)
    公元191年,雄心勃勃的将领袁绍,将他的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广川县,这个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枣强县东北部的地方。他在这里驻扎了他的军队,准备与那位同样不甘示弱的对手公孙瓒进行一场决定性的较量。就在界桥南边大约二十里的地方,两军终于对峙,气氛紧张而又充满了战争的硝烟味。公孙瓒,这位以勇猛著称的将军,带来了两万步兵,他们整齐划一地排列成了一个坚固的方阵。而在他的左右翼,各自有着五千多名骑兵,他们的铁蹄踏地,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然而,袁绍并不是一个容易屈服的人。他命令他的将领麴义,带领着八百名精锐的士兵站在最前线,而在两翼,他还布置了一千张强力的弩箭,就像是两只潜伏的猛兽,随时准备发起致命的一击。公孙瓒,或许是因为自信过剩,或许是因为他真的低估了袁绍的实力,他决定派出他的骑兵先行攻击。这些骑兵如同一阵狂风般冲向了袁绍的军队,气势汹汹,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麴义并没有被这股气势所吓倒。他冷静地命令他的士兵,躲在坚固的盾牌后面,静静地等待着。当公孙瓒的骑兵冲到了只有十步之遥的时候,麴义发出了进攻的信号。那一刻,所有的弩箭如同暴雨般倾泻而出,将公孙瓒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战斗的结果,是公孙瓒的军队惨败而归。袁绍的军队不仅在战场上斩杀了严纲,而且还在麴义的带领下追击到了界桥。在那里,公孙瓒试图反击,但最终还是败在了袁绍的手下。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年份,史书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后汉书·袁绍传》认为这场战役发生在初平二年,而《后汉书·献帝纪》则记载是在初平三年。但无论哪一年,这场战役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争斗如同两股不息的风暴,不断地席卷着中原大地。袁绍,一位野心勃勃的将领,派遣了他的部将崔巨业,带领着一支精锐之师,向着公孙瓒控制下的故安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然而,故安县的城防坚固,守军顽强,崔巨业虽英勇无比,却未能攻克这座城池。

    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崔巨业,带着他的部队南撤,试图重新整顿兵马,以图再战。但是,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这边。在巨马水畔,当士兵们疲惫不堪地行军时,公孙瓒的大军如猛虎下山般追了上来。在这片水域边,一场惨烈的战斗爆发了。袁绍的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七八千名士兵在这场战斗中命丧黄泉,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巨马水,使得这条河流仿佛也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趁着这场大胜,公孙瓒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多个郡县,直至抵达了平原地带。他任命自己设立的青州刺史田楷,占据了齐国的土地。田楷与袁绍在青州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拉锯战,双方你来我往,斗得难解难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成了最紧缺的资源,士兵们筋疲力尽,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交替地掠夺当地的百姓,导致了这片土地的荒芜,甚至连野外的青草都被踏平,不再生长。

    到了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公孙瓒又一次派出了他的军队,这次的目标是龙凑。他们在那里向袁绍挑战,希望能够扭转战局。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他,袁绍的军队再次展现了他们的强大,将公孙瓒的军队击败。败兵退回幽州的公孙瓒,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出兵的欲望。

    公孙瓒和他的族人公孙范退回到了蓟县,这个位于今天北京大兴区的地方。他们在县城东南方向另外筑起了一座小城,用以自保。这里与刘虞的领地临近,两人的关系原本就不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和逐渐演变成了深仇大恨。如此,两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在这片土地上,结下了难以解开的仇怨。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两位雄踞一方的豪杰——公孙瓒与袁绍,都曾与兖州刺史刘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袁绍将自己的家眷安置在刘岱的地盘上,仿佛将一家人的幸福托付给了刘岱的宽厚与诚信。而公孙瓒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派遣了自己的从事范方,带领一队精锐骑兵,助刘岱守护疆土,这份助力无疑也是对刘岱的信任与友情的一种体现。

    然而,时局多变,公孙瓒在一次与袁绍的冲突中占了上风,他立刻派人去见刘岱,带着一份不容拒绝的命令。他要刘岱与袁绍划清界限,将袁绍的家人送到自己这里,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胜利。同时,他还特意告诉范方,如果刘岱不从,就带着那些铁骑回到自己的身边,因为他有信心,一旦解决了袁绍,接下来就要对刘岱动手了。

    刘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幸好,他身边有程昱这位智者。程昱的建议是明确的,刘岱应该拒绝公孙瓒的要求。于是,范方带着他的骑兵踏上了归途,但他们还未抵达目的地,消息传来,公孙瓒已经被袁绍击败,这真是世事难料啊。在初平四年(193年),太仆赵岐如同一股清流,来到了关东这片纷争不断的土地上。他的使命是重大的,他要劝说公孙瓒和袁绍停止兵戈,实现和平。

    公孙瓒在收到赵岐的来信后,心中的喜悦犹如久旱逢甘霖,他回信给袁绍,表达了自己对赵岐的敬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他在信中提到了过去的贾复和寇恂,两位曾经互相敌对的人物,但在世祖的调解下,他们化解了误会,成为了并肩作战的伙伴。公孙瓒希望他和袁绍也能有这样的结局。袁绍读到这封信后,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决定撤军南还,结束了这场无谓的争斗。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权谋与刀光剑影,但也不乏人性的光辉,让人在回味无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英雄们的情感纠葛与悲欢离合。

    在那遥远的古代,公孙瓒这位战场上的勇士,尽管历经沙场,却屡屡尝到失败的苦涩。但他的斗志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一再挥师对抗强敌袁绍。然而,这样的行为在刘虞看来,无异于穷兵赎武,他认为公孙瓒的连番征战不仅无益,还担心一旦公孙瓒得胜归来,自己将难以驾驭这匹脱缰之马。因此,刘虞坚决不允许公孙瓒再次出兵,甚至还对他的军事行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当公孙瓒得知这一切,怒火中烧,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懑。他多次违背节度,不顾一切地继续发动战争,甚至开始变本加厉地掠夺无辜百姓的财物。刘虞原本准备赏赐给外族的宝物,也被公孙瓒一次次地抢夺,使得刘虞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无法制止公孙瓒的行径,刘虞只得向朝廷上报,详细诉说了公孙瓒掠夺百姓的种种罪行。而公孙瓒也不甘示弱,上表告发刘虞办事不力,两人就这样相互指责,让朝廷也感到束手无策。

    在公孙瓒筑城之后,刘虞曾几次邀请他前来商议要事,但公孙瓒每次都以病为由推脱。这让刘虞心生不满,于是开始密谋讨伐公孙瓒。他将这个计划告诉了东曹掾魏攸,希望得到他的支持。魏攸深思熟虑后说道:“如今天下人仰望您如希望之光,谋臣爪牙不可或缺。公孙瓒虽有文武之才,足以为用,虽有小过,还是应该给予容忍。”刘虞听从了魏攸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然而,不久后魏攸去世,刘虞失去了一个明智的谋士。在失去魏攸的辅佐后,刘虞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决定不再容忍,准备出兵讨伐公孙瓒,以正视听。这段历史,充满了权谋与争斗,两位英雄的对决,如同一场激荡的风云变幻,让人不禁感叹于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的冬天,刘虞带着一股决绝的气息,率领着十万大军,铁蹄踏雪,向着公孙瓒的领地进发。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将出言劝阻的程绪斩首,鲜血染红了白雪,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孙瓒,别无他求。

    “不要伤害其他人,只要杀死伯圭一人。”刘虞的命令如同冬日的寒风,冷冽而坚定。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刘虞的从事,与他同姓的公孙纪,曾经受到公孙瓒的厚待,这份情谊让他无法坐视不理。于是,他冒着风雪,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公孙瓒。

    那时的公孙瓒,部曲散落在外,他本想从东城逃走,但命运似乎并不在他这边。刘虞的士兵,虽然不擅长战斗,但他们遵守军令,不骚扰百姓,不损害民居,这让公孙瓒有了喘息的机会。他招募了数百精兵,利用风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129/7183400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129/7183400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