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三国人物那些事儿 > 第69章 袁绍:汉末的英才第章 豪杰第章 雄主和梦想家(二)
    在中平五年(188年)的历史背景下,东汉朝廷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危机。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并稳定局势,朝廷决定组建一支新的军事单位,即西园新军。这支新军的建立,旨在提升防御能力和应对可能的内乱或外患。

    在新军的组织结构中,设立了西园八校尉的职位,这些校尉是军中的重要指挥官,负责新军的训练和指挥工作。在这些校尉中,袁绍的名字尤为显眼,他被任命为此职。关于袁绍的确切职位,历史记载有所出入。《三国志》记载他为中军校尉,而《后汉书》则称他为佐军校尉。无论具体职位如何,袁绍无疑是当时军中的重要人物。

    然而,尽管袁绍拥有官职,但实际的权力并不在他手中。权力的核心掌握在宦官和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蹇硕是宫中权势显赫的宦官,他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大将军何进,使得何进也不得不听从他的调度和指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讨虏校尉盖勋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他向袁绍和宗正刘虞提出了一个想法,即诛除朝中的奸宦,提拔贤良之士,以净化朝政,恢复国家的清明。这一提议得到了袁绍和刘虞的共鸣,三人因此结成了同盟,共同策划行动。

    不幸的是,这个计划并未能付诸实践。因为盖勋后来被调离了他的职位,导致他们的同盟失去了关键的一员,计划也因此流产。尽管这次行动未能成功,但它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宦官专权的局面,以及一些忠良之士试图挽救国家危机的努力。

    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的四月份,汉朝的皇帝汉灵帝身患重病,情况危急,而太子的人选尚未确定。在这个权力真空的敏感时刻,宦官蹇硕等人担心国家大权若落入何进之手,将会对他们不利。因此,他们以西部边疆将领韩遂发动叛乱为由,建议朝廷派遣大将军率军前往西部平定叛乱,以此为契机分散何进的势力。

    然而,何进并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宦官们的阴谋。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被动,何进巧妙地提出了东部青徐地区黄巾军再次起义的问题,上奏请求派遣袁绍率军东征徐州和兖州,以此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何进计划等到袁绍平定东部叛乱归来后,再亲自率军西征韩遂,以此来确保自己掌握军权。

    不幸的是,汉灵帝病情恶化,不久便驾崩。蹇硕见状,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计划先除掉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新帝。为此,他派人邀请何进入宫商讨国事。然而,何进并未上当,而是在宫外集结了大量军队,严阵以待,同时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入宫。面对何进的强硬态度和明显的军事准备,蹇硕感到压力山大,无奈之下,只得立汉灵帝的长子刘辩为新帝。刘辩即位后,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同时兼任录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大权。这一时期,汉朝的内忧外患交织,朝政动荡不安,为何进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何进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将军,早已暗中下定决心要铲除那些祸乱朝纲的宦官。而在这一计划上,他并不孤单,因为他的盟友袁绍也早有同样的谋划。袁绍,一个在朝中有着广泛人脉和影响力的人物,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向何进传达了自己的看法。张津对何进说道:“黄门、常侍这些宦官,他们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已经为时甚久。他们不仅权力过大,而且还与长乐太后(董太后)勾结,图谋私利,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将军您应当采取行动,另选贤能之士,整顿朝政,为天下百姓除去这一害。”

    何进深以为然,他知道,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必须要有所行动。而且,他看到袁氏家族在海内拥有广泛的支持,袁绍本人更是以养士著称,许多豪杰之士都愿意为他效力。这些人包括他的堂弟袁术、以及智谋过人的逢纪、何颙、荀攸等人,他们都成为了何进的亲信和得力助手。在这样的背景下,何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要联合这些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士,共同策划一场旨在清除宦官势力、恢复国家秩序的行动。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大汉帝国的未来,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

    因此,何进与袁绍以及其他志同道合的人紧密合作,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希望能够一举成功,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他们的计划虽然充满了风险,但也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天下除害,让国家重回正轨。蹇硕得知何进奉命诛杀自己的计划后,惊慌失措,决定再次策划一场暗杀,企图除掉何进。然而,蹇硕的阴谋被人告发,何进得知后,立即下令捕杀蹇硕。何进虽然成功地躲过了蹇硕的暗杀,但他也意识到了宦官集团的强大和危险。为了彻底消灭宦官集团,何进决定向袁绍请教。

    袁绍是何进的得力助手,他深知宦官集团的危害和何进的处境。他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却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均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

    何进听了袁绍的话,深感有理。他决定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以避免与宦官集团发生冲突。同时,他与袁绍商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并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太后。然而,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的计划。她认为,宦官集团虽然有些放纵,但毕竟是皇帝的亲近之人,他们出入宫廷,传达皇帝的号令,如果全部消灭,以后必定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和反感。因此,她不同意何进的计划,只希望何进能够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而不是彻底消灭他们。

    何进虽然对太后的决定感到不满,但他也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旨。他只希望能够诛杀一些比较放纵的宦官,以平息民愤,同时也可以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然而,袁绍却认为,宦官集团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存在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不全部消灭,他们以后必定会成为大患。因此,他极力劝说何进,希望他能够采取果断措施,彻底消灭宦官集团。

    何进和袁绍之间的分歧,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何进作为太后的兄长,他必须考虑到太后的意见和利益,同时也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希望能够通过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引起皇帝的不满和反感。而袁绍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他希望能够通过消灭宦官集团,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总之,何进和袁绍之间的分歧,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和信仰的深刻探讨。

    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以及何进的弟弟何苗因多次接受宦官的贿赂,成为了政治上的障碍。他们在背后操纵,多方阻挠何进的行动,使得政局变得复杂。何进本人也因为犹豫不决,无法果断行事,导致事情迟迟没有结果。

    面对这种僵局,袁绍等一众忠诚的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再次向何进献策,建议召集四方的猛将和豪杰,率领军队前往京城,以武力逼迫太后改变立场。何进认为这个计划可行,于是迅速采取行动,下令调动前将军董卓进驻关中的上林苑,同时指使府掾太山王匡动员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集东郡太守桥瑁驻军城皋,并命令武猛都尉丁原放火烧孟津,熊熊火光映照得城内通红,这些都是为了制造压力,表明他们的决心,宣称要诛杀宦官。

    然而,何太后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己见。何进因为何苗的劝谏而更加犹豫不决。袁绍看到这种情况,担心何进会改变主意,于是他对何进说:“现在的形势已经明朗,如果不采取行动,恐怕会有变故。将军还在等待什么?为何不早作决定?”何进最终被说服,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授予他假节,专命击断的权力;同时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随即派遣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的行动,并催促董卓等人快速行动,准备进兵平乐观。

    当何太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时,她急忙将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这些宦官们惊慌失措,如同丧家之犬,纷纷去求何进宽恕。袁绍在一旁再三劝说何进抓住这个机会,一举将他们全部铲除,但何进还是心软,放走了他们。袁绍心中不甘,于是写信给各州郡,谎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并投入监狱,以此来继续施加压力。

    在这场阴谋与权谋斗争之中,宦官张让成为了这场旋涡的中心。他巧妙地指挥着自己的手下,中常侍段珪以及其他几十名忠诚的党羽,共同策划了一场针对权力竞争者何进的致命陷阱。他们以诡计诱骗何进进入宫中,然后冷血地在嘉德殿前将他斩杀,结束了何进的野心与生命。消息传出,何进的部将们闻讯震惊,怒火中烧。他们迅速集结兵力,冲破了宫门,由虎贲中郎将袁术领头,对宫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甚至在愤怒之下焚烧了青琐门,烈焰映照着他们复仇的决心。

    面对如此局势,张让和他的同伙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他们匆忙挟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逃离,试图寻找一线生机。然而,袁绍和袁隗已经洞悉了他们的计划,利用矫诏将宦官亲党许相、樊陵骗至一处,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处决。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129/7339606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129/7339606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