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三国人物那些事儿 > 第70章 袁绍:汉末的英才第章 豪杰第章 雄主和梦想家(三)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刻,袁氏家族的两位重要成员,叔侄二人,正在内宫中激烈地进行着清除宦官的行动。这场权力的斗争,虽然危险重重,但也显示出他们对于掌控局势的决心。与此同时,一位名叫董卓的将领,正率领着他的军队,抵达了雒阳的西郊。他的到来,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因为他在北邙阪下,意外地遇到了少帝和陈留王。

    董卓的心中无疑充满了激动和野心。他知道,少帝在手,就等于握有了无上的权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少帝拥入怀中,仿佛是在保护,实则是掌握了一张无人能及的王牌。随着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雒阳城,他的野心和力量,也随之在这座城市中蔓延开来。

    在这个关键时刻,鲍信找到了袁绍,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和建议。他说:“董卓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队,而且他的野心和阴谋,都是难以预测的。如果我们不能尽早采取措施,就会失去主动,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是,如果他刚刚结束了长途跋涉,士兵们疲惫不堪,我们趁机发起突然袭击,或许还有机会将他擒拿。”然而,袁绍看着董卓那兵强马壮的队伍,心中犹豫不决,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一旦行动失败,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和命运,做出选择。而这个时期,也注定将成为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篇章。

    权臣董卓掌握着朝政大权,心怀叵测地想要废黜在位的皇帝,以便自己能够更加肆无忌惮地操控朝局。他召集了群臣,与他们商议这一重大而又危险的计划。在一次密谋中,董卓对在场的袁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是贤明之人。现任的灵帝已经失去了民心,令人愤恨。而董侯,也就是我,自认为有能力担当此重任,应当被立为新的皇帝。”

    袁绍,作为一位忠诚于汉室的大臣,听闻此言后,心中既惊又怒。他深知,这样的提议不仅违背了礼法,更是对皇权的极大不敬。他冷静地回应董卓:“当今皇上尚且年轻,他的治理并未出现什么大的过失,以至于传扬于天下。如果我们现在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地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会引起众人的不满和反对。”董卓听到袁绍的回答,心中怒火中烧,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按在了佩剑上,怒斥袁绍:“竖子安敢如此!天下之事,岂不由我决定?”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和霸道。

    然而,袁绍并没有被董卓的气势所吓倒,他机智地回答说:“这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请到外边同太傅(袁隗)一块商议。”他试图以此缓和局势,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支持者来对抗董卓的野心。但董卓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又说:“刘氏的后嗣不足以留着。”这句话无疑是对整个皇室血统的否定,也是对皇权的极大挑战。

    袁绍听后勃然大怒,他义正词严地反驳:“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这句话表明了他绝不屈服于董卓的权势,也表明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和对董卓的鄙视。他横陈佩刀,一躬到底,表现出了对董卓的极大不满和对自己立场的坚定,然后径自出门而去,留下了一个悬念,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风波和冲突。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袁绍的举动无疑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紧张气氛。他将朝廷颁发的符节高挂在东门之上,这一行为无疑是对中央权威的挑战,随后他匆匆逃亡至冀州,试图在那里寻找避难之所。董卓,作为当时的权臣,对此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通缉袁绍,誓要将其捉拿归案。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朝中的几位名士,包括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以及议郎何颙等人,他们都是当时声望颇高的官员,决定出面为袁绍说情。他们向董卓进言,指出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是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认为,袁绍之所以逃离,是因为他不识大体,出于恐惧而非有其他不良动机。他们警告董卓,如果过于急切地追捕袁绍,可能会激起更大的变乱。

    这些名士还提醒董卓,袁氏家族四代以来广施恩德,拥有众多的门生和故吏,这些人遍布天下各地,倘若袁绍召集这些豪杰,组织起一支力量,那么各路英雄势必会趁势而起,到那时,关东地区恐怕就不再是董卓所能控制的了。因此,他们建议不如赦免袁绍,给他一个郡守的职位,这样袁绍会因为庆幸自己免于罪责而不再挑起事端。

    董卓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接受了这些名士的建议,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并赐予他邟乡侯的爵位。尽管《山阳公载记》记载董卓曾提议让袁绍担任前将军一职,但袁绍只接受了侯爵的封号,并未接受前将军的官职。尽管如此,袁绍依然自称兼领司隶校尉,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野心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

    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的九月份,权臣董卓采取了一项震惊朝野的举措。他废黜了当时的少帝,将其贬为弘农王,并立刘协为新的皇帝,即后世所称呼的汉献帝。董卓自封为相国,更是自高自大地宣称“贵无上”,其性格极为残暴,手段凶狠,令人胆寒。董卓这种肆无忌惮的废立行为,以及他的其他种种暴行,激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愤恨。即便是他任命的关东地区的牧守们,也纷纷站出来反对他的暴政。全国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意潮流。

    在这股反董的浪潮中,袁绍无疑是最具号召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家世背景显赫,地位崇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为关键的是,袁绍曾有功于诛灭宦官,而且他坚决不与董卓合作,这些行为使他在民众和同僚中赢得了声望和支持。

    原本,冀州的牧韩馥对袁绍可能起兵反抗董卓感到忧虑,为了限制袁绍的行动,他派遣了几位部郡从事前往勃海郡,驻扎在袁绍的门前进行监视。然而,局势发生了转变。桥瑁伪造了三公的信件,向各州郡发送,信中详细列举了董卓的种种罪行,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129/7360767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129/7360767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