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樊不多奇闻怪谈 > 第6章 李淳风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一个牛人横空出世,他可是全球首位给风力评等级的开创者,被誉为后世人心中的不折不扣的老神仙。他编纂的一本书,据说预测了中国未来上千年的走势,没错,他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大咖——天文学家、道士李淳风。而在坊间传说中,他背后还有一个重量级的师父兼挚友,那就是同样声名在外的袁天罡。不过,你知道吗?这位李淳风其实起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算命先生,但他愣是创造了多个“宇宙第一”,让人惊叹不已。临终前,他对袁天罡撂下一句:“我的墓将来肯定被人挖,你的却安全无恙。”结果还真是,李淳风的墓后来被盗,而袁天罡的墓却无人敢动。

    更有意思的是,李淳风随便一句话,竟能精准预言唐朝百年后的事,而且每个字都像定制好的剧本一样一一实现。话说这位李淳风,地道的岐州雍县人氏,唐朝的一位杰出天文学家、易学家,可谓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道教理论无所不通,平时兼职给人算命、驱邪避凶,人气指数爆棚,连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们都排着队给他点赞。隋朝仁寿二年,李淳风出生在岐州雍县,打小就是个学霸级的人物,读书破万卷,尤其是对天文、历法学问研究得那叫一个精深,数学技能也是杠杠滴。

    唐高祖武德二年的那个春天,李淳风凭着一身硬实力被引荐给了唐王李世民,成了他的记室参军,一展才华。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那时李淳风才25岁,就已经胆肥到给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仨均撰写的《戊寅元历》挑刺,提出了多达18条改进意见。太宗老爷子一听,觉得这小子有两把刷子,采纳了其中7条,立马提拔他为将仕郎,还把他送进了太史局工作,这一干就是40年兢兢业业,成了《国史异纂》中的风云人物。

    话说有那么一次,李淳风校订新历法,预测到一次日食发生的时刻,但皇上一听这日食对国运不利,顿时心情down到谷底,冷冷地质问他:“要是那天太阳没被遮住,你怎么给自己圆场?”李淳风倒是一脸淡定:“陛下,若日食不发生,我就自刎谢罪。到了那天,您在庭院里候着,看我掐指一算,指着影壁说,到这个点,日食必现。果不其然,日食如期而至,精确到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没有,这段经历充分证明了李淳风算术水平堪比现代计算器。

    比起精准预测日食,更让李淳风名声大噪的是他预测武则天篡位的神机妙算。在太宗晚年,民间疯传一句神秘预言:“唐三代后,女主武王执掌天下。”李淳风经过一番占卜推理,认定这将是武姓女皇取代李唐江山的预兆。于是乎,太宗对所有带“武”字的人、地、官名都高度警惕。一开始,太宗的眼光锁定在开国功臣李君羡身上,这哥们儿的籍贯、官职、爵位、乳名、驻地,处处与“武”字结缘,似乎成了预言的完美人选。太宗本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让御史编织罪名,指控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结果李君羡就这样莫名躺枪,一命呜呼。

    尽管李君羡已死,太宗心头的疑云仍未消散,他把李淳风召进宫中,紧张兮兮地问:“那个预言真的破解了吗?”李淳风再次凝神占卜,一场关乎李唐命运的大戏悄然上演……

    李淳风面对太宗的疑问,坦白告知那个神秘预言仍在生效,大约三十年后,一名武姓的宫廷女子将会篡权,并且会对李唐皇室进行血腥清洗。太宗一听,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琢磨着要把皇宫内外所有姓武的女性都清理干净。他转头看向李淳风,征求意见:“这样做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李淳风一听,赶忙拦住太宗的冲动之举,耐心解释:“皇上,这个武姓女子要夺权还需三十多年,那时候她可能已经是老奶奶了,或许还会心存慈悲,危害不大。但如果皇上你现在大开杀戒,天命难违,届时上天说不定会派一个正当壮年的武姓女子来搅局,那时候李氏家族恐怕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太宗听后,一面愁眉苦脸,一面又害怕得不行,不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果不其然,三十年后,预言应验在了太宗身边的女人——武媚娘身上。武媚娘不仅成功篡位,还将李唐皇室成员屠戮殆尽,几乎让李家绝了种。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李淳风精准预见,这货简直就是神仙附体!对于他能预知“唐世后女主武皇,三世后女主武皇”的说法,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纯属巧合。但是,当你了解到李淳风的六个科学贡献时,又该如何解释呢?话说李淳风他爸李播,原先是隋朝的一个小小县尉,嫌官小没啥意思,索性辞职不干,改行当了道士,专心注释《老子》,还创作了《天文大象赋》。李播的任性一搏,不仅让自己在道学领域有了突破,也让儿子李淳风从小就沐浴在道家思想的熏陶之下,为其日后成为一代神算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圈子里,那可都是群博学多识、思维灵活的牛人,李淳风当然也不例外。这位老兄从小深受他老爸的影响,对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尤为痴迷,打小就显露出了一股子科学家的范儿。长大后,李淳风顺利进入太史局工作,专门研究天文历法这一高科技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星辰动态,李淳风对历史悠久的浑天仪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浑天仪最早源于汉武帝时期,经历了耿寿昌、张衡、孔挺等前辈们的层层优化,到了李淳风这儿,他更是把它打造成可以直接观测星辰运动、计算入宿度,还能追踪月亮在白道上的运行轨迹,为修订历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持。他还为此写了本专业书籍《法象志》,相当于现在的“浑天仪使用说明书”。

    此外,李淳风还瞄准了唐朝初年采用的《戊寅元历》这颗靶子,此历法出自傅仁均之手,但存在不少bug,比如预测日食、月食总是翻车。封德彝、王孝通、阴弘道等人也曾对此表示怀疑,可惜都被傅仁均一一怼了回去。直到李淳风出场,他一口气列举了《戊寅元历》的十八大罪状,每一条都戳中要害,让人心服口服。唐太宗一看,这小子说得有道理啊,马上组织专家团队对照核实,最终采纳了李淳风提出的七条修改意见,对《戊寅元历》进行了大手术。

    正是因为这次的成功表现,李淳风成功入职太史局,专职负责天文历法的工作。到了唐高宗时代,《戊寅元历》的误差越来越大,更新换代已经箭在弦上。不用猜也知道,这艰巨任务自然落在了李淳风肩上。于是,他凭借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精心打造了《麟德历》这部全新历法。李淳风的《麟德历》革新了以往历法中那些复杂到让人头疼的计算方式,简化了不少步骤,堪称历法学界的革命之作。这部历法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受到热烈追捧。李淳风对自己这项杰作相当得意,常常夸口说:“我最近捣鼓出的《麟德历》那真是绝了,简直不能再棒了!”

    话说李淳风除了是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他还兼职做数学家,业务能力那叫一个全面开花。为了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唐朝政府决定在最高学府国子监开设“明算科”,专门招生教授数学知识。这时候,李淳风携手梁述、王真儒等一众大咖,接到了朝廷的重要任务——编修注释包括《九章算术》在内的十部古代经典算术著作,这十部作品并称为“十部算经”,妥妥地成了唐朝学子们的数学教科书。其中,那个用来计算球体体积的超级牛掰公式——祖暅原理,就是在十部算经的传播过程中发扬光大的,为后世学者研究数学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对李淳风在数学领域的贡献那是赞不绝口,直言他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牛掰的数学著作注释家之一。不仅如此,李淳风还接过魏征和房玄龄的大旗,耗时漫长的十五载春秋,专为五代史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志”。这部“志”涵盖了从魏晋到当时的天文、历法、气候等诸多方面,甚至连数学成就也没落下,比如说那祖冲之的圆周率就是通过这部“志”流传下来的。

    古人研究天文学,不只是为了探索日月星辰的规律,更多时候是为了通过天象预测人间之事。李淳风自然也不例外,身为民间八卦圈的占卜大师,他留下了一部占星学巨著《乙已占》。这部作品巧妙地集各家之所长,剔除繁冗虚假的部分,详尽描绘了古代的天文气象,绝对是后世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研究李淳风个人生平事迹的重要文献。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李淳风不仅在科学上有高深造诣,更在预测未来上独具慧眼,真是个能上天摘星星、下地算卦的全能型选手!

    李淳风可不是一般的算命先生,他的预言可不仅仅是准那么简单,而是借助神秘力量洞察人间正误,有点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只不过他的超能力是对未来的预见和道德的警示。当年,他可是直接告诫李世民别动不动就挥舞屠刀,提倡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开灾祸。而说到他的另一个壮举,那就是他在气象学上的先知先觉,《乙巳占》一书中,他竟然是史上首位将风力细致划分的家伙,一口气搞出八个级别,从轻轻动叶、呼呼鸣条、树枝摇摆、落叶纷飞,再到折断小枝、大枝横飞、石头乱滚、大树连根拔起,这一套操作比英国佬早了一千多年才整出来的十二级风力体系还早!

    除了在天文、历法、气候领域施展拳脚,又在星占、数学上独领风骚,李淳风这家伙竟然还不满足,愣是把手伸到了农业和医学界,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做了深度解读,还给陶弘景的《本草》添砖加瓦,顺带编纂了《文思博要》、《典章文物志》等一系列跨行业的宝典,实实在在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生活。

    如今要是把李淳风放到现在,那绝对是全能型跨界网红,而在历史的迷雾中,人们总是忍不住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李淳风跟同样神通广大的袁天罡同台竞技,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预言界大神?虽然坊间传闻两人有着师徒之缘,但不论是不是职场上下属关系,袁天罡和李淳风无疑都是货真价实的智者,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和敬重。有一次,唐太宗心血来潮,想要提前预知大唐帝国的命运走势,便找来这对神奇搭档,让他们祭出周易八卦神器,共同测算国运走向。接到皇上的钦点任务,两位大佬二话没说,立马开工,一场关乎命运与智慧的较量就此展开……

    一算起来,李淳风就跟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愣是把唐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国运走势给全盘推算了出来。旁边的袁天罡见状,眉毛一皱,像是看破红尘的高僧,拍了拍李淳风的背,调侃道:“嗨,老李,你这算得太多,天机都快被你揭穿了,不如咱俩就此打住,一起按摩按摩背部退休算了。”于是乎,两人就此收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推背”典故,也就诞生了我国预言界第一奇书《推背图》。这书里图文并茂,共有六十幅神秘图画,配上晦涩难懂的谶语,读懂了就能洞悉未来,简直是解密达人的最爱。

    那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早就对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威名有所耳闻,就请他们帮忙选一块风水绝佳的陵墓地。李淳风接了任务,硬是花了九九八十一天,在乾县梁山上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还郑重其事地在那儿埋下了一枚铜钱作为标记。

    另一边,袁天罡也不甘示弱,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艰苦寻觅,也看中了梁山这块风水宝地,潇洒地将一根银钗插在了他认为的最佳位置。惊人的是,袁天罡的银钗竟不偏不倚,正好插在了李淳风埋的铜钱中心孔里,这神奇一幕,让人瞪大了眼睛,一时难辨两人功力究竟谁更高一筹。

    然而,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通过另一件事儿,我们就能看出袁天罡还是稍微技高一筹。都知道古人为了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想尽了各种机关陷阱,但终究挡不住摸金校尉的觊觎。虽然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几乎是超凡入圣,但他们终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也有羽化登仙的一天。为了不让自己的墓地被后世盗贼光顾,两人分别运用绝世推算之功,各自选定了一块自认为绝对安全的风水宝地,并叮嘱家人一定要将自己埋在那里。

    有趣的是,这两个顶尖高手挑选的墓地距离竟然只有区区几百米,可谓是“高手之间,近在咫尺”。正所谓“神医难自医”,虽然他们在世间无所不能,但对于自己死后的事儿,还是难以掌控得天衣无缝。

    话说李淳风这位风水大师,也曾绞尽脑汁想找一块死后能安安稳稳不受盗墓贼骚扰的风水宝地。可是,每当他摆开八卦阵,给自己卜上一卦时,卦象都让他愁眉苦脸——不论他打算把自己埋在哪片风水宝地,似乎都无法逃脱盗墓贼的五指山。唉,那叫一个憋屈!

    某日,他突发奇想,给他的老朋友袁天罡也卜了一卦,这一卜不得了,袁天罡的卦象简直闪着金光,预示着他死后陵寝能保千年安宁。眼瞅着自己油尽灯枯之际,袁天罡前来探望,李淳风拉住袁天罡的手,虚弱地感慨:“兄弟,我这墓怕是早晚要被盗,可你的墓地那是铁定千年平安无事,论这个,我真是输你一截呀!”袁天罡笑了笑,宽慰他别瞎琢磨,生死轮回,将来的事谁知道呢。

    不久后,两位奇才相继辞世,按照生前的安排,他们的遗体分别安放在各自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中,这两座墓地就像亲兄弟似的紧紧相邻。可是历史开了个玩笑,唐朝末年,李淳风的墓惨遭盗掘,而且被盗得那叫一个频繁;而几步之遥的袁天罡墓,则像被施了隐身咒一般,历经沧桑,愣是没有哪个盗墓贼敢染指。

    时光荏苒,直至今日,袁天罡的墓仍然巍然不动,保持着原始的神秘与庄重。谜底揭晓,原来袁天罡那小子够狡猾,他的墓地恰恰位于历代军事重地的核心地带,换言之,哪怕给盗墓贼十个胆,他们也不敢在这儿搞小动作,否则分分钟就得领盒饭。尽管朝代不断更换,但袁天罡的墓地始终处在军队的严密保护之下,看似偶然,实则是袁天罡深谋远虑的体现。从挑墓地这件事上,足见袁天罡不仅是个神算,更是算无遗策的实战派高手。

    至于那位同样神通广大的李淳风,他究竟是怎么离开人世的呢?这就留给世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了……

    在岐山县城东北,凤鸣镇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345/71888912.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345/71888912.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