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西风峥嵘 > 第 32 章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道:幸福的家庭总是彼此相似,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样的不幸福。不同经历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也是有矛盾的,有时候矛盾还相当激烈。姥姥、姥爷在山东生活多年,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来到新疆这个不同的地方,生活观念也完全不一样,天长日久自然就会感到不自在。姥爷这个人比较随遇而安,也善于察言观色,能上能下,适应性强。他毕竟在村里面当干部,做和事佬多年。姥姥属于山东那种传统的妇女,故土难离,喜欢处理家长里短,当家作主。另外,姥姥有些个性和脾气,现在寄人篱下,失去决策和话语权,自然就感觉非常失落。以前在家里,总是说一不二,老爷从不与她争锋,现在一切都变了。看得出来,姥姥一直闷闷不乐。生活就是这样,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孩子们为什么会打架?尤其是男孩子?这种冲动源于动物的本性,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人是动物世界的一部分,当然也不免俗。但是,人有理智,可以控制蛮力。我从小就朦胧地意识到打架不好,不能欺负人,也很反感受到别人的欺负,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潜意识中,也有一些征服欲望,也想靠拳头打天下。看到电影里的英雄人物与敌人搏斗,觉得那也是一种靠蛮力战胜对手的行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理性和动物性始终是相互作用的。不过,真要靠打架树立威信,需要胆量、体力、手狠和对方的软弱。有段时间,这种称王称霸的欲望燃烧着我的心,我也开始付诸实践。我们班上有个同学,他身材敦实,嘴唇很厚,长着一个大圆脑袋,古铜色的饼子脸上有一双大牛眼,简直就是兵马俑在世。这孩子反应迟钝,有点不开窍,学习成绩差,愣不叽叽的,但是很老实,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于是,我就找茬跟他打架,还一时得手。这样尝到了甜头,我就开始乐此不疲。毛主席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当然不懂这个道理,对满足了自己的征服欲还有些沾沾自喜。不料有一天,风云突变,这个孩子突然开始绝地反击。我打架从来下不了狠手,因为冥冥中还是觉得欺负人是不对的。这次一开始打架,我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头,因为平时我进攻时他都是低头向后退,但是这次他是昂首挺胸,怒目而视,无所畏惧,而且出手凶狠。打了没几个回合,他一拳击中我的鼻梁,顿时鲜血直流。一见到血,我们两都害怕了,马上退出战斗。这次的挫败,给了我当头一棒,使我意识到人是不能随便被欺负的,靠拳头横行霸道是行不通的。理性又一次战胜了动物性,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动过靠蛮力称王称霸的念头。

    一个和风习习的下午,我突然在广播里听到了一首儿童歌曲叫《小松树快长大》。后来得知这首歌曲是电影《雷锋》中的插曲,由著名的作曲家傅庚辰作词作曲。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从此常常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唱:“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新枝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随着自己逐渐真的长大,我感觉成长节奏、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好像开始变得越来越快了,时间就像白马过隙,稍纵即逝,有点让我头晕目眩、应接不暇。

    自从球砸小霸王后,每当上聂老师的音乐课,大家都正襟危坐,再无人敢窃窃私语,大声喧哗。聂老师很敬业,看得出来,他每次上课都是有备而来,教学认真。虽然大多数人对音乐课兴趣不大,但是他还是竭尽全力把课讲的生动活泼,内容充实。聂老师很有事业心,他视普及音乐教育为己任,除了在课堂上,在课外也挖空心思利用现有条件组织文艺活动。他向学校提出了一个计划,准备六一儿童节在北辰新落成的大礼堂,组织一场有各个年级参加的文艺演出,向家长们展示孩子们的新风貌。为此,聂老师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和乐队,还搞了独唱、快板书等节目。这些活动在我们学校属于盘古开天地头一遭的创举,引起不小震动。聂老师邀请我参加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

    此时对于让孩子学一技之长,已经在一些家长中流行。因为,现实中孩子的出路不多,据说有了一技之长,就可以多一条出路。当然,这种一技之长主要是指文体方面的。此时我的求知欲与日增长、不可遏制,我的精力也异乎寻常的充沛,几乎想学遍天下所有的东西。但是,在聂老师出现前,音乐是个例外。现在,我对文学、历史方面的阅读热情,已经达到癫狂的程度。而艺术方面,我开始尝试自学绘画,通过模仿练习一些线描或者素描。音乐其实早就时时刻刻地存在在我的周围,但是始终没有引起我的关注。有一段时间,广播电台经常在晚间节目播放一首琵芭独奏曲,由于琵芭的音质特点,这首曲子的曲调虽然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但是音色晦暗阴森。尤其是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展览馆参观一个打击违法犯罪的展览,里面有个谋杀案照片,上面是一个女人的头部被铁锤击打血肉横飞的场面。每次听到这首琵芭曲,都令我不禁想起那个凶杀照片,感到毛骨悚然。这些年样板京剧无处不在,但是我对京剧的曲调、伴奏和唱腔,一直听不习惯。对电影音乐我到是百听不厌,但是与其说是我喜欢电影音乐,不如说是因为我太喜欢看电影,而电影的配乐能够极大地烘托电影的故事情节和激发情感共鸣,我由此爱屋及鸟地也喜欢电影音乐。

    直到这个时候,我还从来没有真正碰过正经的乐器,父母也没有这方面的爱好。不过有些同学的家里有一种快乐琴,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结构简单,音域窄,音质差,谈不上音色。据说,快乐琴的学名叫大正琴,曾经在日本非常流行,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六七十年代快乐琴曾经风靡一时。因其构造简单、容易演奏,在我国很多人把大正琴又叫""大众琴""、""和平琴""或者""快乐琴""。我曾经借来一把快乐琴拨弄,而且无师自通,还能弹出一些简单的曲调。但这纯粹是处于好奇的把玩,谈不上就此喜欢上音乐和愿意学琴。但是歪打正着,这到的确算是我第一次接触了一样乐器。

    母亲的同事小裴会拉一点小提琴,另外的一个同事小廖也拉小提琴,而且拉的还有模有样。小裴曾对母亲建议让我学拉小提琴,搞个一技之长,将来多个出路。其实,此时如果真让我自由选择学什么乐器,我会选择学弹吉他。我听过别人弹吉他,觉得吉他音色优美。另外,我还觉得弹吉他给人一种气度比较潇洒的感觉,好像女孩子喜欢听吉他音乐。

    聂老师办事干练,精力充沛,有谋略和章法,而且效率高。他很快说服学校拨经费买了一些乐器,主要是几把小提琴和二胡。同时,聂老师还利用关系,筹借了一些乐器,如鼓号等。另外,经过他的奔走,学校的小会议室也被允许用作练琴房。

    聂老师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那个时候人们对搞音乐的人的一般印象是他们女里女气,流里流气,生活作风不检点,水性杨花,喜欢标新立异。聂老师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切,他的行为举止好像更像一个思维严谨、不苟言笑的专业技术人员。聂老师的理想是当作曲家,他说他曾经想考音乐学院,但是由于家庭出身,壮志难酬。他热爱音乐艺术,以普及音乐教育为己任,想方设法传播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爱好者。组织这场六一演出,就是他这样做的具体体现。聂老师会很多乐器,但是他本人最擅长演奏单簧管,就是俗称的黑管。我在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他用黑管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个小天鹅舞曲。

    我们的乐队终于开张了,共有四把小提琴和几把二胡作为弦乐组,一把大提琴做低音组,一把小号,一把长号,一把次中音号,加上他的黑管,组成管乐组。看得出来,虽然条件简陋,但是聂老师尽量按正规乐队的配置来组织我们的小乐队,真是费尽心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班上有三个人参加了乐队,我拉小提琴,姬力吹小号,另一位同学吹长号。学习新东西,总是令我心旷神怡,兴奋异常。聂老师教学,简洁清晰,由浅入深,一语中的。他用蜡版刻了一些简单的材料,事半功倍。

    接着,聂老师开始教我们如何演奏乐器。他精心制定了学习计划,而且因材施教。此外,他还教了我们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首先就是记谱体系。在音乐课上,聂老师已经教过简谱。现在,他决定选用五线谱,这的确是一个有远见的决定。五线谱,我们那个时候又叫它"豆芽菜",是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乐曲。据说五线谱的发源地是希腊,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开始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

    聂老师循序渐进地让大家先练基本功。他通过关系搞了一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提琴入门》作教材,还弄了几个谱架,于是我们开始练习拉琴。一时间小会议室里,锯木之声是不绝于耳。为了尽量让大家一入门就打好基础,不留下毛病,他还特意请来了一个文工团的首席小提琴专业演职员,来学校给我们辅导过一次。这位人士据说曾在北京的一个电影制片厂管弦乐队干过,后来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了这里。这位老师已人过中年,面目安详,语言不多,手软如棉。他察看了我的手型,纠正我的持琴姿势和握弓方式,还一手拖住我的拐肘,一手握住我持弓的右手,教我如何正确运弓。他还讲了一点课,提到小提琴的几个学派,如法比学派,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当时,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就像听天书,因为毕竟我才开始接触小提琴。最让我高兴的事情是,聂老师允许我们把小提琴带回家里练习,这无疑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琴,而且可以随时拉琴。

    小提琴,多么神秘的乐器。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产生振动,进而通过共鸣箱内的音柱将振动传导至背板,由这几部分产生的共振发出和谐明亮琴音。小提琴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质地较软的云杉制作,背板和侧板用质地较硬的枫木或者红木,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

    在接触小提琴之前,我就听说过小提琴音色优美但是很难学好。学习小提琴在我的生活中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向我敞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给我增加了一个新的技能,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使我有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空间去幻想、去滋润、去疗伤、去追忆。音乐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在那里我可体验或者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聂老师就是这一切的创造者、领路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在演进,他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的帮助和指导使我终身受益。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粉墨登场、一显身手的时刻来临了!

    从演出当天的中午开始,学校里就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络绎不绝。我们以前的语文老师白老师担任总化妆师,其他几位老师助阵。只见白老师左手托着一大盒红粉,右手拇指和食指间夹着一杆化妆毛笔,手掌下侧兼做粉擦,她左右开弓,给坐在她面前的同学涂脂抹粉,动作十分娴熟。化妆好的同学各个都是剑眉黑粗,两腮绯粉,嘴唇大红,搞到校园里一时间满园春色。不过也有些男孩子化妆后,看着有点像在直眉瞪眼、面红耳赤。白老师嘱咐化妆好的同学赶快回家吃饭,吃饭时千万不要毁了妆。同学们言听计从,四处奔走回家,一时间生活区里,到处可见黑眉红嘴,出出进进,川流不息。

    演出的总导演是聂老师,除了协调各个年级的表演队伍,他还要布置舞台,这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聂老师竭尽全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把舞台搞得漂亮一些。他找人画了几个舞台布景,还设计了舞台灯光。那天晚上,家长们纷纷前来捧场,大礼堂里是座无虚席。估计子弟学校搞演出,在这里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我们乐队的人那天即兴奋又紧张,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亮相、上阵表演。演出开始了,幕布一拉开,就见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们翘首以待,座无虚席。这时我的心也开始砰砰直跳。我们小乐队除了为其他班的表演伴奏外,也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就是合奏《我爱北京天安门》。演出时我们小提琴担当主声部,聂老师操大提琴作低音部,二胡助阵,小号、长号、次中音号和定音鼓也锦上添花。大家在台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初次上台,由于紧张,有人就会跑调,这是常见问题。对此,聂老师早有安排,所以这次演出是天衣无缝。最后一个节目是一个大合唱,不同年级的演员们济济一堂,在聂老师的指挥下,放声高歌唱。就在观众意犹未尽时,演出结束了。全场沸腾,掌声雷动。

    盛夏时节,报纸上发表了毛主席关于《水浒》的评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于是,根据毛主席的意见,三个版本的《水浒传》重新出版发行,同时还登载了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名篇《流氓的变迁》里对《水浒》的评论:“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

    我先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作者标为施耐庵。这个版本据说是明末金圣叹评本70回本《水浒传》,又称《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是金圣叹“腰斩”造成的,因为他厌恶宋江的招安,便直接把后面的回数截掉了,就剩下71回本。后来,我又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0回本《水浒全传》(上中下),作者标为施耐恩、罗贯中。比较而言,感觉70回本内容紧凑、精彩,而120回本的后半部分内容拖沓、平庸。

    歪打正着,通过这些学习和批判,我开始对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发生了兴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些概念引起我的思考,由此渐渐地开始对哲学问题感起兴趣来。同时,我也活学活用,把这些概念运用到我的论说文中,显著提高了文章的理论深度,得到老师的好评。那时,家里有一套毛选和马恩列斯著作选集,以及一些单行本的马列著作,如《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我没有系统地阅读正文,但是对里面的一些注释很感兴趣,因为从中可读到一些历史知识、人物介绍等知识性资料。

    平凡的日子,总是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

    一个暖风阵阵的下午,太阳快要西沉,我正在读书,突然有个同学敲门进来,说是有个人要找我,此人现在就在门外。我很纳闷这会是谁呢?出的门来我放眼一望,看见在我们家院墙的南墙脚下盘腿席地坐着一个人,他手中拿着一本书。但见此人个子不高,瘦鸡麻杆,猴头猴脑。他长着一张小脸,细眉眼,但是小眼珠滴溜溜乱转,透射一道锐利的光芒。他衣着随便,不修边幅,一副懒懒散散的跑江湖派头。见我来到面前,他抬起眼皮看了看,然后说到:“我-叫-张敏勤,听-听说你有-有很多书,咱们交个朋友,能不能借-借我几本书看看?”这位的开场白倒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我当时并不认识此人,与张家也从没有来往,但是他父亲老张的事迹倒是有些耳闻。这老张人送外号叫张老二,是个高级技工。据说除了钻研技术,他没有任何嗜好。张老二一上班就兴高采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下班就浑浑噩噩、无精打采、昏昏入睡。老张说话有些颠三倒四,平时穿着邋里邋遢、点脏兮兮的。张敏勤高我三个年级,他为什么要找我借书?他是怎么知道我有书呢?后来得知,我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优异、能侃大山的事迹早已名声在外,他也是个酷爱读书之人,因而慕名而来,借书交友,切磋心得。从此以书为媒,我们就成了朋友。这位仁兄借书的本领的确超强,最后他就成了我所读书籍的主要来源,活动的图书馆和书籍运输大队长了。他转借给我的书籍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读书领域,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张敏勤平时的行为举止有些另类,他很讲江湖义气,喜欢争强好胜。虽然体格瘦小,却喜欢打架斗殴,一般人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居然酷爱读书。不过他读书,主要是看故事情节,看人物的爱恨情仇,不太在乎书中的时代背景、思想性、人物心理变化和描写手法等。

    自从我们认识后,我也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996/7201561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996/7201561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