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西风峥嵘 > 第 33 章
    除了阅读小说,我开始热衷于无线电。我一直想自己组装一个无线电收音机,于是我经常翻看《无线电》杂志。应该说搞无线电收音机,是我接触科学技术的真正开始。

    按照从《无线电》杂志上找到的一个晶体管收音机的电路图,我开始按图索骥,搜罗半导体元器件。我攒了点钱 ,买了几个元器件,如二级管、三级管和电阻、电容等,但是由于囊中羞涩,元器件始终无法凑全。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有成套的晶体管收音机元器件组合销售,可惜我没有钱购买。另外,我也缺乏关键的工具如电烙铁和焊锡。没有这玩意,就是凑够元器件,也只能望洋兴叹。还有,万用电表也是玩无线电的必备工具,但是对我而言更是可望不可及。因此,我始终没有能够组装成一部梦寐以求的无线电收音机。但是,穷则思变。装不成晶体管收音机,我就另辟蹊径,开始尝试组装一台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结构简单,所需元器件不多,成本低,而且关键的是这些元件我可以找的到。

    于是,我从《无线电》杂志上找到的一个最简单的矿石收音机电路图,也就是只需要一个调谐回路的单回路矿石收音机。这个矿石收音机只需要一个线圈,可变电容器,检波器矿石,还有耳机即可,而且矿石收音机不需要电源。我去百货大楼买了一块矿石,从其他地方搜罗到一个可变电容和耳机。又从厂子里搞到一些漆包线,自己缠绕了一个线圈,并在我们家的房顶上加了一个天线。最后经过调试,结果大获成功。

    萧瑟秋风今又是,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这时有一个消息在流传,说这个学期学校调来了一个新老师,她将教我们初二班的语文课,大家都翘首以待。

    那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上语文课的铃声刚响过,就见一位中年女老师,衣着朴实,风风火火地走上讲台,然后巍然屹立,真有点行如风、 站如松的意思。她字正腔圆地说到:“同学们,你们好!我叫陶文君,是你们的语文老师。现在开始上课。”说罢她操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讲的课文题目和几个要点。陶老师的板书真是龙飞凤舞,气势雄浑,犹如一股狂飙从天而降,她的行书看上去颇得怀素的真传。接着,陶老师开始讲课。一开口就犹如黄河决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她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中西合璧,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妙语连珠,语惊四座。再看在座的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屏息静听、惊叹不已,因为我们大家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讲课的老师。大家都被陶老师澎拜的激情和无与伦比的口才,深深地感染了。

    等缓过神来,我开始仔细观察陶老师。陶老师中等身材,体型匀称。她长着一张椭圆形的脸,高颧骨,弯眉毛,大眼睛,目光有神,面色微重,略显老成。从某一个侧面看去,她长得有点像电影演员杨白,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三十年代中国进步女学生的气质。

    陶老师的讲课风格,确实令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讲课内容的组织方面,她注重讲文章的内涵,时代背景,特别强调文章的激情、气势这些东西。她从来不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讲文章,比方说字词句的选择,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类型等。这可能是因为她是学历史出身的,而不是学语文专业的。这第一堂课下来,我感受到了一种振聋发聩,觉得这个老师确实不一般。她知识广博,讲课像是在演讲,引经据典,激情澎拜 ,气壮山河,这些特质都是我所欣赏的。我非常喜欢阅读激情燃烧的书籍,看电影我也是喜欢看那种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片子,不太喜欢看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平平淡淡的东西。

    陶老师有一个不平凡的身世。她毕业于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因而古文功底深厚,但是她醉心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另外,她还热爱艺术,是当年学校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过学校文工团舞蹈队,据说还是台柱子之一。她参加演出的一个舞蹈剧照曾经刊登在上海《文汇报》上,她一直珍藏着这份报纸。她很欣赏朱逢博的歌喉,经常谈起朱逢博从同济大学建筑系专业改行学唱歌的轶事。她的俄语也学的非常不错,能写一手漂亮的花体俄文。她的俄语发音纯正,可以阅读俄罗斯古典文学原著。

    陶老师的家世也很传奇。她的父亲在革命军攻克广州时积极加入这一时代洪流,成为革命军队的一名士兵,转战粤、桂等地。陶老师还讲述过她父亲曾亲历陈炯明兵变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陈炯明是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早期思想激进,敢做敢为。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率亲军组成援闽粤军。但是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他反对孙中山北伐,鼓吹联省自治。1922年6月陈炯明指使所部叛变,炮轰孙中山驻地越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上。孙中山上了永丰舰走了以后,老陶和战士们继续坚守阵地,与叛军激烈战斗,真是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陶老师快要毕业时,赶上一场运动。陶老师那个时候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提了一些意见。但是以她的社会背景和经历,其政治立场可能有些糊涂的地方,因此被认为思想有些偏激。毕业分配时,陶老师仿效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主人公瓦尔娃拉不远万里到西伯利亚乡村教书的事迹,毅然万水千山西出玉门关,来到了新疆教书。

    这几年我已经陆陆续续读了很多书,因此就越来越想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读书心得和看法。这种愿望随着知识的累积,越来越强烈,就像一把火燃烧着我的心,有时甚至使我夜不能寐。班里的同学中,也是知音难觅。学习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还有些人混沌初开,读书后也没有太深的感受。我感到要倾述我的读书心得,可能需要交一个忘年交。我试图与一些岁数大一点的人交流,但是总是阴差阳错,差强人意。自从听完了陶老师的那节激情燃烧的语文课后,我的潜意识告诉知音就在眼前。于是,一种强烈的、要与陶老师交流的愿望促使我鼓起勇气,夜闯陶宅,挑灯畅谈。

    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登门拜访过任何一位老师。一是因为师道尊严,对老师总有些敬畏,觉得老师家不可轻去。二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和勇气去老师家。现在我有了充足的理由,于是我鼓足勇气去拜访陶老师。

    一个雪后初霁的晚上,星光灿烂,冷风阵阵。我抖擞精神,迈开大步走向陶老师的住处。到了宿舍楼门口,我的心跳开始加快,我开始有些犹豫不决。于是,我就借着宿舍楼窗户射出的微弱灯光,围着这座楼转起圈来。转了三圈之后,我最后终于鼓足勇气来到陶老师的家门口。此时从房内正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煤油炉燃烧煤油的味道,这激起我美好的回忆。这是我熟悉的味道,也是我最爱闻的味道。想当年在小城,我们家就有这样一个煤油炉。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母亲就会用它煮一碗鸡蛋挂面给我吃。鸡蛋挂面的清香,加上煤油燃烧散出的味道混和在一起,那真是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

    陶老师的屋门半开着,门上挂着一个白色门帘。我叩门而入,陶老师热情接待。

    这间屋子很小,两个单人床拼起来的双人床就占了房子的一半面积。屋内陈设及其简单,最大的家具就是沿墙边放着的三个大书架。书架上横七竖八的摆满了书,这些书看着都很旧,其中有些书的颜色甚至如同霉斑一样。这是我第一次去陶老师家,因此没有仔细看这是些什么书,但是感觉好像历史书比较多。不过看到这三大书架上的书籍,我是一阵狂喜,我相信它们将成为我的图书馆。除了那些书架,紧靠床边还有一把遮叠式木制帆布躺椅,看上去也是岁月沧桑。躺椅边上放着一张不大的书桌,书桌上面乱七八糟的堆放着几本书。书桌脚下,放着那个勾起我乡愁的煤油炉。

    陶老师性格随和,待人热情,不拒绝人千里之外。所以,我的紧张感很快就消失了。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请教一些读书中的问题,交流我的读书心得。当然,主要是文学方面的问题和心得。陶老师在文学历史方面的博闻强记,令我敬佩不已。陶老师滔滔不绝的雄辩口才,也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陶老师在阐述感想时的满腔激情,让我感同身受。同样,陶老师对我热爱读书,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刻苦精神,也是大加赞许。我能准确地叙述所读小说的情节,能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做些分析,能提出一些针对人物或时代背景的看法,这些都让陶老师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她发现我的知识积累显然比我的同龄人多些,我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比较超前。她教书多年,阅人无数,但是在她教过的学生中,类似我这样的学生不多。陶老师是性情中人,我不耻下问,陶老师有问必答。很快我们就越谈越投机,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谈到了半夜。最后临别前,陶老师向我推荐李白,她说你应该读读李白的诗。说着话,她就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李太白全集》,翻了几页后,就满怀激情的朗声读了起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李白的伟大诗作《将进酒》。我立刻就为这首诗的宏大气魄、华丽辞藻、奇思妙想、深远意境所折服。之前,我学过几首李白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但是,从未读过李白的长诗。

    虽然意犹未尽,但是天色已晚,我就告辞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兴奋异常,步伐轻快。仰望星空,银河划过长天,北斗高悬苍穹。放眼博格达峰,峰顶上的皑皑白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神秘的银光。刚才的畅谈,让我在陶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长者和知音的影子。我感到在未来通往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在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攀登中,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理想里,陶老师都会是我的良师益友。陶老师的出现,给我带来了福音。自这次交流之后,我与陶老师的关系更上一层楼。陶老师的岁数与母亲的岁数差不多,她待人真诚热情,跟她在一起能够感受到一种好像慈母那样的关爱。以后的事情证明,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陶老师给我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指点、鼓舞、呵护和帮助,对我来说,她是亦师亦母。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去陶老师家碰到了一个人,但见此人中等身材,体格虽谈不上魁梧,但也算得上十分结实。他长着一张国字脸,箭眉双插,鼻直口方,面如重枣。他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梳一个油光发亮的大背头。他神情严肃,言语不多。这位正是陶老师的丈夫,也是一位教历史课的中学老师。据说他出身一个资本家家庭,但是他思想进步,心向无产阶级,因而投身革命。五十年代他进入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学习,与陶老师是同学,但是他低她一级。他对陶老师一见钟情,穷追不舍。陶老师毕业来到新疆后,他依旧一往情深,痴心不改。最后,在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这样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位老师擅长烹调,烧的一手好菜,尤其是松鼠鲤鱼,色香味俱全,让人馋涎欲滴。

    聂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练习拉琴,同意我们在参加完集体练习之后带琴回家练。我非常赞成这个做法,这样实际上等于我拥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小提琴在整个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喜欢小提琴的音色,而且还觉得拉小提琴的样子很潇洒。这个时候,我开始留意广播电台播放的一些小提琴独奏曲,其中我最喜欢一首曲子是《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它是由上海交响乐团的潘寅林演奏录制的。我对此曲是百听不厌,还尝试自己演奏。但是当时的演奏技巧属于初级,最后只能放弃。

    聂老师教我们学琴,想的很全面,除了演奏技巧,他还教些乐理方面的基出知识。什么是调号、拍号、曲谱,什么是音阶,大调,小调。什么是音的性质,如音高、音值、音量、音色。什么是音名和唱名,全音和半音等等。聂老师有几本乐理方面的书籍,他建议我读一读。和声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聂老师由浅入深地给我讲解了什么是和声,大三和弦、正三和弦等这些术语。看得出来,聂老师是想让我们在音乐方面全面发展,真是用心良苦。

    在与聂老师的交流中,他还讲一些音乐历史,提到一些著名的音乐人物。从他的讲述中,我慢慢地知道了冼星海、贝多芬、莫扎特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我非常喜欢那种具有纯粹性质的感觉,就是那种没有杂质的事物,那种能够带来精神陶冶的东西。我觉得音乐就具备这种特质。比方说拿数学来做比喻,我就觉得数学就是一种很纯粹的科学,它就是表达世间万物的抽象的数字关系,不夹杂任何其他乱七八糟的杂质。我感觉音乐也是这样的事物。音乐作品,像管弦乐、交响乐、独奏曲等,听着就会给你带来心灵净化,激发纯粹的忧伤,或者是热烈的感情波澜。我那时越来越喜欢想象,经常情不自禁地陷入一种幻想的情思中而不能自拔。聆听音乐,非常契合我当时的那种心境。

    对音乐的喜爱,使我与聂老师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他成了我音乐上的良师。不过,除了文艺方面的话题,聂老师很少谈论政治社会等其他方面的话题。聂老师是个执着于专业的人,看得出来,他更愿意精于一门技艺,而不是涉猎过多。所以,他与陶老师是不同类型的人。我与陶老师经常海阔天空地谈古论今,讨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话题,我与聂老师更多的是切磋如何学好一门技艺。

    自从学练了小提琴,我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大,我急不可待想畅游音乐的海洋。我越来越爱听管弦乐和交响乐,虽然这个时候这方面的曲子还不太丰富,还接触不到外国音乐。在这之前,那八个样板京剧中,有两部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因为他们全是舞蹈和音乐,没有对白,因此我最不愿意看。至于那几个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我虽然不太喜欢京剧的腔调和曲调,但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至少能看个热闹,所以还可以接受。但是自从开始练习小提琴,以及聂老师讲了一些乐理知识,慢慢懂了一些欣赏音乐的门道后,这两部芭蕾舞剧,尤其是《红色娘子军》就成了我的最爱。对于舞剧的芭蕾舞蹈部分,我此时还不能充分欣赏,因为我还不了解芭蕾舞的舞蹈语汇,尚不具备对芭蕾舞的审美能力。好在我主要是通过广播电台收听这些芭蕾舞剧,所以看不懂芭蕾舞的象征意义也不影响我欣赏它的音乐部分。《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于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

    聂老师那里有一本很厚的、印刷精美的大开本《红色娘子军》总谱,我就经常借来学拉上面的一些曲子,如《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以及常青指路那一幕中琼花独舞的那段曲子等。据聂老师讲,《红色娘子军》第四幕中的一段乐曲《快乐的女战士》,实际上是模仿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四个小天鹅舞曲而来。这段乐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充满了跳跃的音符,是由双簧管领奏之后的管弦乐队合奏。聂老师可以用黑管熟练的演奏这个片段。

    随着同学们不断长大,班上的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大家开始崇尚学习好的同学,不少同学的学习态度明显转变,那些混混不再有市场了。

    理工科课程方面,我们数理化课程全面开教。限于师资匮乏,苏老师数学、物理、化学课一肩挑。苏老师讲课很有条理,系统性也强,但是没有激情,比较平淡。他讲课比较教条一点,基本上就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很少用参考资料。我这个时候因为热衷于无线电,所以对数理化兴趣日增,

    数学课开始教代数,我学的很着迷,因为我喜欢抽象的、一般性的数学公式。代数用字符,也就是变量的表达式进行算术运算,字符代表未知数或未定数。公元三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被看作是代数学的鼻祖,而真正创立代数的则是古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伟大数学家默罕默德·伊本·穆萨。代数的称谓源于阿拉伯语单字“al-jabr”,其出自花剌子密的著作的书名上。“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

    学了一些基本代数概念后,苏老师就开始讲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根。一元一次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996/7201561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www.1024txt.xyz/book/420996/7201561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www.1024txt.xyz),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